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人物志 | 何科丁:鼓励学生从“不完美”中寻找完美
时间:2025-04-29  点击:[]  作者:  来源:

何科丁,中共党员,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美术学院手工艺系主任,陶瓷装饰研究方向负责人,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成员、江西省高层次高技能领军人才培养工程人选、国家职业技能竞赛评委、江西省教育学会陶艺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江西省青年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景德镇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陶瓷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30余项,参加国内外各类展览40余次,在《新美术》《美术观察》《艺术评论》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参与或主持市厅级以上课题20余项。作品被诸多海内外文博单位和收藏家收藏。

教育不是复刻,是唤醒

当多数教学执着于“完美主义”标准时,何科丁却打破常规的桎梏。他深知艺术创作没有绝对的标准答案,缺陷也能成为另一种美。从教17年来,他常向学生传递这样的理念:不必执着于追求完美,以开放的心态看待每一件作品,就会发现,那些曾被视作瑕疵的裂纹,实则蕴含着陶瓷艺术独特的魅力。为此,他设立“最美缺陷奖”,鼓励学生在失败中挖掘灵感;要求学生撰写《失败日志》,引导他们思考技术失误背后的文化价值;将烧制过程中常见的开裂、变形等缺陷转化为创作素材,带领学生探索意外之美。这种包容的教学方式,既打破了“完美主义”的束缚,也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

大四毕业创作课上,学生小朱尝试突破传统青花技法,想用冰裂纹展现敦煌壁画中飞天的衣袂。然而,连续十多次烧制都以失败告终,釉料裂纹不受控制,让小朱逐渐失去耐心。面对小朱的沮丧,何科丁没有直接传授技法,而是带其来到中国陶瓷博物馆的宋元古瓷展区:“古代工匠能把釉裂缺陷转化为开片的美学,艺术创作如同窑火,需要耐心等待釉料与火焰的对话。”此后两周多时间,小朱最终通过在釉面撒石英砂的创新方法,成功烧制出裂纹灵动的作品《飞天裂羽》。这件作品不仅荣获校级优秀毕业作品,还入选全国大学生艺术展。谈及这次青花裂纹釉的创作经历,何科丁感慨道:“当我们以包容之心对待学生创作中的‘裂纹’,或许就能见证他们突破自我的新生。”

何科丁的教学视野并不局限于工作室。在他看来,艺术专业的学生应成为“杂家”,持续从外界汲取养分。他多次带领学生前往云南、西安等地采风,引导学生将传统服饰纹样、地域文化符号融入作品,为艺术创作注入持久生命力。在乡村振兴项目中,他组织学生把中国传统装饰纹样转化为墙绘,装点美丽乡村;鼓励学生与非遗传承人交流,学习传统柴烧技法,并将所学整理成经验体系。“只有扎根传统,才能创作出既有传统底蕴又符合现代审美的作品。”何科丁说。

科研不是论证,是发现

面对科研与创作、教学融合的重重挑战,何科丁认为,“拉坯的双手,也要握住显微镜和数据库”。在攻克柴烧能耗难题时,他牵头组建跨学科团队,与材料科学专家携手研发“仿柴烧电窑智能涂层”。这一创新成果不仅显著降低能耗,还完整保留传统柴烧的自然火痕与落灰效果。“起初,工程师们都认为既要提升烧成成功率,又要复刻古代窑火的烧制氛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何科丁回忆道,“但最终技术的突破,让所有人都倍感振奋。”这段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艺术科研的核心在于探索未知的审美可能,实验室里的一次次攻关,正是艺术感性与科研理性碰撞交融的过程,最终淬炼出具有独特价值的学术成果。

作为陶瓷艺术学科带头人,何科丁深谙团队协作的重要性。他主导建设配备数字化设备的实验室,将展览影响力与艺术项目社会效益纳入考核标准,制定“作品+论文+项目”的多元成果认定机制。同时打破传统“师徒制”的局限,构建“导师、青年教师、研究生”三级科研团队,形成高效的传帮带模式。这些举措逐步凝聚起一支兼具艺术温度与科研深度的学科队伍。近年来,他带领团队积极承担多项课题研究,包括《基于数字化的景德镇文化电子服务地图建设研究》《新文科背景下SPOC教学模式在艺术实践课程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应用》等,持续推动学科发展。

党建不是口号,是行动

担任美术学院教师第二党支部书记期间,何科丁带领支部成员成功获批“全国高校党建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他立足专业优势,提出以创新思维破解党建难题。通过“艺术+党建”的深度融合,构建特色化党建工作体系,推动支部建设从“达标”向“示范”的跨越。他积极开展主题党日活动,组织党员师生创作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作品,通过画笔、镜头、设计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他带领支部党员攻坚“党建+引领学科”重点项目,课题《新时代高校党建特色品牌创建路径探究》获评江西省高校党建研究会优秀重点课题。

艺术教育肩负培根铸魂的使命,何科丁以红色为底色,让党建与教学同频共振,为人才培养注入更多力量。在教学层面,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建设,如在《陶瓷综合装饰》《陶瓷形态设计》等课程中注入红色文化元素。在学生评价体系上,增设“社会责任与价值观”维度,评估学生在红色主题创作中的思想表达与艺术创新水平,实现知识、能力、价值观三维度培养目标。

何科丁常带着学生进行“触觉考古”,将不同朝代的残瓷碎片放在他们手中,感受釉面的“呼吸频率”。“真正的创造者,终将在历史长河中映射出自己的身影。创造力会让每一片碎瓷重生。不必担忧手工艺被时代所淹没,不必害怕打碎传统。以炽热匠心守望传承,以创新精神开拓未来,希望同学们经过景德镇千年窑火的洗礼,焕发出独属于自己生命底色的霞光。”

(责任编辑:刘欢 审稿:兰茜 刘欢)

上一篇:陶大人物志 | 余石金:追光而遇 沐光而行
下一篇:陶大人物志 | 付江盛:坚守实验台的“育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