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石金,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现任景德镇陶瓷大学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电子工程系主任、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部产学研项目1项、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市厅级科研项目8项,主持省级教改重点项目2项、一般项目1项和省级研究生教改重点项目1项、一般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2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指导学生获批2项国家级、1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和4项省级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先后被学校授予“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教师”“课程思政优秀教学名师”和“优秀教研室主任”等荣誉称号。
在《光电子学》课堂上,余石金常以“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院士的故事为切入点,“赵院士拉制光纤时,用的是自己改装的车床,玻璃原料是从市场上买来的石英砂。核心技术买不来、等不来,只有把关键领域的‘卡脖子’技术掌握在自己手里,才能真正实现科技自立。”这些“追光”的故事引发学生深深思考,让学生深刻理解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背后的国家战略意义,激发他们将个人的职业理想与我国光电子行业振兴相结合的使命感。

从赵院士的科研精神到青年教师的成长路径,从学生的考研指导到整个专业的育人体系,余石金始终坚持一个理念:“专业教育不仅是知识传授,更是价值塑造。”他常对青年教师说:“当我们在课堂上讲‘光纤损耗’时,要让学生看到这组数据背后是无数科研工作者的青春奉献;当我们指导学生做实验时,要培养他们‘严谨求实、敢为人先’的科学精神。”
2014年,余石金担任机械电子工程学院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教研室主任。面临当时的招生困境,他通过调研近几年毕业生主要就业地(珠三角、长三角、江西)的电子产业人才需求,并结合专业特点与学校特色,将电子陶瓷元器件打造为该专业的特色方向。可喜的是,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在2016年迎来了转机,在江西省2016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专业综合评价中获得了全省第二名的优异成绩。2022年,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023年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同年获评江西省四星级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对接的电子行业发展迅猛,技术迭代快速,不断对专业建设提出更高要求。基于这一产业发展趋势,相关理论课程体系和实验课程体系均需进行相应调整。其中,新增的微电子制备与测试相关课程及实验最为典型。“近几年,鉴于行业的迅猛发展及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我们适时调整并增设了微电子制备与测试相关课程,为毕业生顺利进入微电子企业奠定了坚实的专业基础。”余石金说。

谈及此,余石金自豪地说道,“我们成功打造了省内首个‘芯片制造仿真实训平台’,用于进行电子制备与测试模拟实验,让学生能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芯片制造相关的实验和操作练习,无需使用真实的昂贵芯片制造设备和材料,从而降低实训成本和风险。这也使学生在步入职场时,不再对生产流程及相关设备一无所知,并对本专业就业前景有基本了解。”该平台也得到了南昌航空大学、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理工大学等省内兄弟院校的高度认可。
在深耕育人沃土的同时,余石金也积极构建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他深知,科技的真正价值在于应用,而应用的最佳舞台便是实际生产。作为教工第二党支部书记,在他的引领下,支部党员不仅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产业化应用方面也迈出了坚实的步伐。党支部成员胡跃辉教授团队所研发的透明基发热陶瓷器件已与景德镇富玉青花玲珑陶瓷有限公司达成产业化合作协议;他还组织党支部成员积极服务“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开展“联学、联研、联动、联教”活动,生动践行了“把论文写在车间里,让成果落在生产线上”的科研理念。
目前,余石金还在积极搭建半导体敏感陶瓷研究平台,拓展电子陶瓷在热敏、气敏、加热体和离子电池等领域的应用,深入研究敏感陶瓷半导化与晶界势垒的调控技术。他开展的传感器研究,主要集中于对有毒液体与有害气体的检测,可以应用于陶瓷产业的废水与废气的监测,通过检测废气中的一氧化氮含量,控制废气排放,以减少后续的环境污染。他正在积极推动校企合作,推进相关专利的落地工作,“我们期望未来能够提升陶瓷产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为保护我市的青山绿水贡献一份力。”
在余石金看来,教育的本质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无论是课堂上的科技报国故事,还是办公室里的考研指导,亦或是实验室中的师徒传承,都是在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在学生心中种下“科技强国”的种子,让“掌握核心技术”的信念,不仅成为专业追求,更成为一代青年的使命担当。
(责任编辑:刘欢 审稿:兰茜 刘欢)
上一篇:他,为什么选择回归母校?
下一篇:陶大人物志 | 何科丁:鼓励学生从“不完美”中寻找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