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雷世杰 郝雅婷 图/张琦 刘萌风)7月1日至4日,景德镇陶瓷大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学生宣讲团“青琅玕·数说非遗新‘潮’向”实践队深入江西“才子之乡”抚州市乐安县、临川区等地开展实践调研活动,在浩瀚历史中邂逅千年文脉、在实地走访中倾听非遗故事、在志愿服务中展现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用青年视角解码“赣抚遗韵”的时代价值。
寻脉:非遗匠人手中的“活态传承”
竹衣工艺以韧性良好的毛竹外壳为原料,通过剪裁、拼接形成各种栩栩如生的动物造型,或者雕刻勾勒成生动传神的版画。
在乐安县,实践队员们来到省级非遗传承导师、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乐安竹衣工艺代表性传承人陈亮的工作室中开展专题访谈调研。一门手艺,一颗匠心,一份坚守。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陈亮除刚参加工作时短暂当过一年营业员,其人生轨迹始终没有离开雕刻技艺,他向队员们讲道,“祖先们在繁衍生存过程中留下来的这些文化符号和历史烙印,承载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特色,我们有责任做好弘扬与传承。”

非遗传承人陈亮和实践队员们前往工作室附近的山林间实地体验竹衣工艺品制作流程。实践队员们都惊叹于原本自然脱落后腐烂于山间的竹衣,经过匠人的巧手,竟变成一件件活灵活现的工艺品。在山间,陈亮还带领实践队员来到革命烈士纪念碑处,向我们讲起乐安县的红色故事,缅怀革命先烈。他说:“乐安县是有名的红色县,我在进行竹衣工艺品创作时也常常融入革命先烈的事迹,去弘扬他们的革命精神。”下山时,实践队队员们纷纷表示,让老手艺焕发新生命,让文化创造新价值,与陈亮老师的访谈,不仅是一场文化盛宴,更是一堂生动的思政一线课堂。

探源:博物馆里的文化“鲜活教材”
在抚州市博物馆,实践队系统参观学习了《赣东烽火展》《临川文化展》《洪门追源》特别陈列展以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陈列展。抚州文化底蕴厚重,红色文化、非遗文化、戏曲文化在这里交融碰撞,绽放出抚州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博物馆中,实践队员们了解到,抚州目前拥有国家级非遗项目7个、省级项目49个、市级项目133个,是名副其实的“才子之乡、文化之邦”。
博物馆内,实践队员们仔细聆听讲解员对赣东红色历史脉络的梳理,驻足于泛黄的革命文件、锈迹斑斑的土枪前,感受着革命文物背后的历史回响。当参观《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特别陈列展时,实践队员们看到了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那些黑白照片,虽然静默无声,却讲述着一个个深刻的故事,每一张照片都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那段艰难时期所付出的巨大牺牲和坚韧不拔的斗争精神。
传薪:童心港湾的主题“非遗课堂”
临川区上顿渡镇西邓村童心港湾,一堂精彩的陶瓷非遗文化主题宣讲正在进行。实践队员以“中国陶瓷的非遗密码”为主题,围绕“陶瓷器型与图案的吉祥寓意”展开系统宣讲。梳理了陶瓷器型的文化渊源:“梅瓶”因形似梅枝而得名,传统用于盛酒;“葫芦瓶”则取“葫芦”与“福禄”的谐音,寄托对幸福生活的美好祈愿。

讲解中,队员们结合乡村儿童的年龄特点,以“生活中的陶瓷”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观察并分享“家中常见的陶瓷器物”,现场氛围逐渐活跃。
理论宣讲后,实践队员为孩子们分发画纸、彩笔,开展“我心中的吉祥陶瓷”主题绘画活动。队员们逐一悉心指导,或协助勾勒葫芦瓶的轮廓,或示范牡丹花瓣的技法,或耐心解答孩子们的问题。

此次暑期社会实践,青年学子以脚步寻脉非遗匠心,以感知探源文化根脉,以双手传薪童心课堂,在“赣抚遗韵”中解开文化密码,使青春与非遗双向奔赴,不仅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更以青年担当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时代动能,让千年文脉在薪火相传中永续绽放。
(责任编辑:陶梦飞 审稿:兰茜 陶梦飞)
上一篇:【暑期三下乡】景德镇陶瓷大学“瓷心·乡迹”暑期社会实践队赴浮梁县湘湖镇西安村开展暑期社会实践
下一篇: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1991级硅酸盐工程专业校友毕业三十周年返校 共忆峥嵘岁月续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