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工商学院赴新干县七琴镇社会实践队一日活动纪实
时间:2007-07-13  点击:[]  作者:  来源:

711早上,随着一列火车的长鸣,景德镇陶瓷学院工商学院团总支、学生会学生干部一行九人在指导老师彭恩仁的带领下,踏上了南下的火车。经过近十个小时的火车和汽车颠簸,终于达到了本次社会实践地点——新干县七琴镇。七琴镇党委书记杨东林、镇长周飞萍等同志热情接待了我们一行。

 

 

根据行程安排,我们12日上午首先到燥石村支教并慰问贫困户。燥石村作为七琴镇管辖范围内最偏远的一个村,也是属于江西省最偏远的山区之一。该村坐落在海拔1000米的大山上,交通十分不便。当镇政府唯一一辆能开上该村的汽车停在我们面前时,我们非常的激动,终于要开始了我们的实践了!汽车缓缓的开进深山,呼吸着新鲜空气,坐在汽车拖斗上的我们似乎要陶醉了。开始上山了,坡度不断的增加,以至于到半山腰时,汽车再很难爬上去了。我们全体实践队员和陪同我们走访的镇党委委员戴春根以及镇长助理方中阳、新干县电视台刘记者只好下车步行。爬了将近两里路,终于到了较为平缓的地方,才重新上车。望着公路下面一层层绿油油的梯田,山上一块块似乎摇摇欲坠的大石头,同学们不得不佩服山民的祖先能够在这样一个艰险的环境繁衍生息。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车程,终于到了,同学们迫不及待的跳下车,环顾四周。这个村有将近800人,全村几乎没有几块平地。整个村庄就建在山腰上,自上而下,层层叠叠,全部由山上的石头砌成。早早在村口等候的村支部李书记将我们带到了燥石小学。在燥石小学,我们看到了学校仅有的14名小学生。对于我们的到来,他们是显得那样的兴奋而又羞赧。队员们拉着小学生的手,走进用石头砌起的黑暗教室,开始了今天的支教活动。数学、语文、体育,让小学生们格外安静,一个个眨着大眼睛,求知的渴望在他们脸上显现。小学校长告诉我们,虽然仅有78岁,但平常这些学生一般在校住宿。由于条件有限,学校仅能帮他们蒸饭,菜是永远不变的——咸菜,都是他们自己从家里带来的。这个学校虽然只有3名教师,但这个学校却培养出了近30名大学生。随着欢快的一曲“小儿郎”,小学生们的课达到了高潮。教室里一面“流动红旗”此时显得格外醒目。课后,我们还给小学生们送上了精心准备的铅笔、练习本、书包等小礼物。当离开学校时,小学生们拉着队员们的手,依依不舍,不断的问,“老师,你们什么时候还来呀?”

 

 

告别小学,我们到几家贫困户进行了慰问。当我们一走进他们的家门,他们就热情的招呼我们,给我们倒水。站在空荡的客厅,拿着缺口的杯子,望着淳朴的笑脸,同学们的眼睛湿润了。当我们送上衣服和同学们自发捐赠的慰问金时,女主人的眼睛已经噙满了泪花。中午,我们顶着烈日,跳上了汽车,到镇敬老院慰问。燥石村的乡民们朝着我们的汽车,不断的招手,直到村庄消失在我们的视线中。

 

下午两点半钟,我们终于下山,来到了七琴镇光荣敬老院。镇民政所长和敬老院院长领着我们参观了老人们的住宿环境。看着老人家们一人一间卧室,还有单独卫生间和客厅,队员们欣慰极了。这边,女生们忙着寻找梳子帮老奶奶梳头;那边,男生们争着扫把,要为老爷爷扫地。看到种了一辈子地的孤寡老人们能安享晚年,“老有所养”,同学们都为镇里所办的实事而交口称赞。

 

 

离开敬老院,我们又来到了七琴镇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钱塘村。在这里,我们见到了带领该村甩掉40万元债务,带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村支部书记曾细根。曾书记带着我们参观了村里的活动室、荣誉室,并饶有兴致的带我们参观了村庄的规划布局。望着一杆杆路灯,看着一条条沟渠,盯着一栋栋楼房,真让我们难以置信,前几年,该村还是全镇闻名的贫穷村。曾书记不善言辞,领着我们在村里参观,对于队员问他如何带领大家脱贫致富时,他憨厚的笑笑说,“没什么好说的,呵呵”。这时大家心里已经明白,实干是这位村支书从骨子里透露出来的本色!在钱塘村,队员们还深入田间,帮助农民收割水稻。虽然大多数同学来自北方或者城市,甚至没看过水稻,但他们割水稻的架势是那样的认真,一丝不苟。虽然烈日当空,水稻挠人,但同学们干活的速度似乎十分迅速。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劳动,队员们帮农民伯伯将全部水稻收割完毕。这时,队员已经是汗流浃背了,身上穿着的队服已经可以拧出大量的水来。

 

 

一天的实践是辛苦的,但一天的收获却是无穷的。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住地的路上,望着夕阳西下,全体队员都充满了一种渴望,渴望明天的活动更精彩。

上一篇:我校首届“十佳自强大学生”揭晓
下一篇:爱心社暑期赴洺口镇朱坞村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