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薪火相传,再启华章,为庆祝景德镇陶瓷大学办学115周年,学校校园网设立“陶大115周年”专栏,陆续推出校史回忆文章,带领师生重温一代代陶大人踔厉奋发的峥嵘岁月。

从陶大毕业以后,虽然同学们天各一方,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但是每次说起大学生活,脑海中总会闪过无数美好的画面,这些回忆是我最宝贵的人生财富。
——戴钰
和同窗好友的珍贵情谊
我是1996年进入陶瓷学院艺术系的,回忆校园生活,我们96陶艺班同学之间的感情都很好,那时班上大概有二十多个学生,现在都仍然保持着联系。当时我在班上有几个好朋友,阎蕾、李白璐、马东、李凯、赵兰涛,大家共同学习,互相陪伴着彼此度过了四年校园时光。

戴钰(第三)与好友们的合影
我记得有一年,学院举办圣诞晚会,当时大家一起熬夜为晚会做准备,我和李白璐两个人第二天嗓子都哑了,虽然很辛苦,但是看到晚会举办得特别成功时,那种自豪感跟满足感让我记忆犹新。
这些跟朋友们共同经历的插曲都成为了大家最宝贵的回忆,这种情谊也延续到了现在。尤其是我们女生宿舍的几个同学,感情一直都非常的深厚和真挚。20年过去了,我们三个还约定在都有空的情况下,能够一两年见一次面。每次见面都要彻夜长谈,感觉有说不完的话。感谢这四年的大学生活,让我遇到了这么好的朋友!
在课外的时光里,我也过得非常快乐。那时候我是学校舞蹈队的队长,也是陶院广播站的成员,所以在陶瓷学院广播站也认识了很多朋友。现在陶院的王海波副校长当时就是我们广播站的师兄,海波师兄那时也是风华正茂,神采飞扬。
恩师的金玉良言
青葱年少之时,与同窗好友一起度过的岁月是人生中最值得回味的记忆。而那些教育过我,启迪了我的恩师们,更像是指路明灯,金玉良言值得我铭记一生。
我的班主任艾玉庭老师,在学校期间一直鼓励我,欣赏我,帮助我;
宁钢老师当时教我们色彩构成这门课,课上给我的打分也很高,有时候我穿黑白灰的衣服,宁老师还笑着调侃我衣服的颜色,我始终记得他的这份亲切;
赵传玉老师对我也很好,一直到工作之后,我们都还保持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有时我新画了些画都会第一时间先拿给赵老师看看;
学校广播站的王老师,是一位很慈祥的长者,平时对待大家和蔼可亲,每次我们演出的时候,王老师都在结束后跟我们讲哪些地方跳得很好,哪些地方需要改进!
前几年我回去时还见过王老师,王老师依然是那么平易近人。
还有德高望重的姚永康老师,那时候去他的雕塑工作室拜访他时,他还跟我们讲:要好好把握住你的当下,珍惜好每一天。其实听的当下可能没有太多感触,但是今天想到姚老师的教诲,发觉这真的是金玉良言,只有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天,才能发现更多美好。
难忘艺术系西北考察之旅
在陶院的学习和生活都是无忧无虑的,一转眼到了毕业,当时学校有一个传统,那就是艺术系每年都会举行一次艺术考察。1999年,我参加了学院举办的艺术考察西北行,这是一次令人非常难忘的艺术体验。
在西安,我们参观了西安的古城墙,陕西历史博物馆,看过秦始皇兵马俑,霍去病墓,碑林等等。秦始皇兵马俑个性强烈,那种浓烈的时代气息带给人很深的震撼!霍去病墓简洁古朴大气的雕塑,一直让人记忆犹新。还有甘南藏族夏河的拉卜楞寺,寺庙里的唐卡色泽艳丽,让人不禁惊叹。最难忘的是举世闻名的敦煌壁画,那种神秘引人想要不断探索,古老工艺精美大气令我沉醉其中。
一路上我们感受了国家的地广物博,雪山草原宽广大气,沙漠戈壁黄沙莽莽!丝绸之路上
驼铃悠悠,体验到了草原藏族群众淳朴热情,真诚好客的天性,同时也第一次深入接触了文物与艺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现在想来,那是一段非常艰苦的行程,吃住的条件都很简陋。我们一群同学背着大大的行囊,差不多在路上走了一个月的时间,为了节省费用,大家晚上坐火车,白天去参观。尽管物质条件非常艰苦,但那时大家都充满了激情,正是因为内心对艺术的热情,支撑着大家一路走了很远,也为后面的创作、生活及工作打下了基础。
感谢陶院对我的培养
从陶院毕业后,我在深圳一所学校当美术老师。2004年,我去了贵州支教,这段支教经历无意中被拍成了一部电影,叫做《山那边有匹马》。2016年,电影上映后,学院的领导非常重视,邀请我回学校给学弟学妹做一场分享。于是我又回到陶院,看到那些认真的老师,可爱的同学,熟悉的草木,我仿佛又回到了多年前入学时。
对于我来说,最重要的不是这部电影带给我的荣誉,而是这段帮助留守儿童的经历,让我能在自己分内的工作里做出对社会有益的事情。感谢陶院对我的培养,正是那些在陶院学到的知识与品质,让我走到现在,受益终生。感谢教过我的老师们!饮水思源不忘师恩,希望以后的学子们能够把陶院的精神薪火相传,祝福母校越办越好!
(责任编辑:刘欢 审稿:刘小清 刘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