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聚焦“双一流”建设】刘乐君《流金的果壳》入选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
时间:2019-09-23  点击:[]  作者:  来源:

9月20日,由国家文化和旅游部、中国文联、中国美协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作品展在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拉开帷幕两件来自景德镇本土的陶艺作品成为了展馆内的焦点,其中件是景德镇陶瓷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刘乐君创作的作品《流金的果壳》。

刘乐君作品《流金的果壳》

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作品展遴选出274件作品将有30件进京展览其中江西有2件作品入选,刘乐君的《流金的果壳》是其中一件。今年是刘乐君第三次参加全国美展,也是获得成绩最好的一次。

江西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施小琳参观刘乐君作品

据刘乐君介绍,《流金的果壳》共有四件作品展出的是其中两件。依此是绿、红、蓝、黄不同色的四个果壳几何体,内里乳白,外壳“刺”“采用几何体的形式,首先是因为作品可以通过它的外在形式色彩打动人其次是当观者站在作品面前更想要了解作者像在表达什么,为何用这种艺术语言来表达的问题刘乐君透露。之所以取名叫做《流金的果壳》是因为“果”好比是人,“壳”是外衣,果壳上的“刺”则展现出人们接触陌生人、陌生环境时,自身对外界的防备和距离感。作品内部选用乳白色的釉料,是因为人表面虽然带“刺”,但内心其实温润、单纯、安静。仔细观察后会发现,作品内部白色部分采用凹凸起伏的样式,用来展现人内心的变化起伏。“我把作品内部凸出来的部分叫做‘心中的小火山’,这个小火山可能处于休眠,可能处于爆发状态,整件作品我想表达的其实就是人与宇宙、与自然的关系,或多面、或复杂、或统一

《流金的果壳》展出的两件作品

作品内面局部

这件作品是由刘乐君赵兰涛老师共同合作完成的2018年上半年开始构思、成型,到最后装饰、展出,花费一年半的时间,是一件倾注了较多心血的作品。作品前后经历三次烧制,内外两次施釉、装饰绘画、描金、粘刺等,突破了其以往的作品形式,凸显了造型和装饰的统一。

作品的第一次烧成采用1310摄氏度的高温对内面乳白色的釉面进行烧制,背面素胎留白,没有施釉。于是她在作品背面尝试使用自己较为擅长的景德镇传统粉彩和古彩中常用的低温色料:宫粉、翡翠、孔雀蓝、孔雀绿、锡黄等喷施在器物的背面,改变原来纯白色的表达方式采用770摄氏度的温度进行二次烧成。然后,在作品果壳的边缘部分,不仅有线性边缘还有平面边缘,细线方面运用勾线方式,折沿部分则采用新彩黄色进行装饰,在器皿内部突部分用金色着色,入炉进行第三次烧制,温度在760摄氏度左右。最后,用印坯的方式做了六七百个梯形状的小刺,并以黑、白、红等不同颜色施釉之所以做成梯形状,一是为保证在烧制过程中易型,二是拿着不刺手。烧成之后用胶水粘在器皿,由于釉面光滑,出部分的粘刺是很容易滑落,所以整个过程需要反复耗时较长“每次的烧制都是一次冒险,一种内心上的煎熬,会担心产生裂纹瑕疵。刘乐君回忆道

“这是第一次在千年瓷都景德镇进行的最高规格的全国美展陶艺展的评比活动,对景德镇影响大。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元、包容的城市,近几年也一直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刘乐君思索这次美展作品对整个景德镇当代陶瓷艺术审美必然带来不少冲击,也同时给我们陶瓷艺术创作者们带来更多思考和契机。

刘乐君

刘乐君出生于景德镇,2003年至今任教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多次参加国内外陶瓷文化交流,国家级、省级陶瓷艺术设计大赛活动。今年8月,作品《流金的果壳》获“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陶艺展”的“进京作品”荣誉。2018年10月,作品“春露秋华”五彩瓷板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首届中国(景德镇)当代陶瓷绘画作品展”。此外,还获得过中国陶瓷工业协会举办大赛金奖1项,银奖2项,铜奖7项;江西省美协举办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作品在中国美术馆、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河南博物馆、湖北美院博物馆、法国卢浮宫卡鲁塞尔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法國巴黎、英国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大教堂、英国剑桥 Cambridge Guildhall市政厅、希腊亚洲艺术博物馆、韩国檀国大学博物馆等展出。/何诗恬 图片来源/王皖豫拍摄及刘乐君本人提供

(责任编辑:张小将 审稿:徐胤嫚 刘灿彬)

上一篇:我校在2019年全省高校公共安全教育骨干教师教学能力展示活动中获一等奖
下一篇:【聚焦一流专业建设】7个教研室获评校第五届优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