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人物|从景德镇陶瓷大学走出的青年科学家——李志明
时间:2023-02-23  点击:[]  作者:  来源:

(文/ 骆依婷 方欣羽)2022年12月15日,国际顶级学术期刊《自然》刊文盘点了年度亮点新闻和观点,逐月遴选出引人注目的科研工作。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级校友、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李志明,与德国马普学会钢铁研究所执行所长Dierk Raabe教授等研究人员合作发表的论文当选8月亮点工作。近日,我校记者连线李志明校友,更深入了解了他从寒门学子出发,成长为一名青年科学家的故事。

李志明

“如果将我的学习成长之路比作一次远航,陶大对我来说是一座优秀的始发港。”回忆起自己的科研之路,李志明认真地说。李志明是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04级校友,现为中南大学教授、博/硕士生导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系主任,德国马普学会钢铁研究所高熵合金研究组Guest Leader,国家引进海外高层次青年人才。

陶大是一座优秀的始发港

2004年9月,李志明从家乡湖南来到景德镇,就读于景德镇陶瓷大学(当时景德镇陶瓷学院)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早就听闻陶大是国内唯一以陶瓷特色著称的学校,为陶瓷领域培养了很多人才,再加上我自身对化学的热爱,于是坚定地选择了陶大。”他说,事实和时间证明,自己的选择是对的。

第四排左一为李志明

大学里,李志明非常刻苦、勤奋,而且几乎每学期都能拿到奖学金,在老师和同学们的眼里,他低调,沉稳,是个妥妥的学霸。他先担任班级学习委员,后又担任班长。“我读书那时还在新厂校区,呆得最多的地方是图书馆,除了上课、勤工助学,几乎都泡在那里了”,李志明笑着回忆道。大一入学没多久,学院举办新生专业介绍会,让他进一步坚定了考研的规划。后来,班主任也让全班同学思考并手写一个大学4年的规划交上去,他记得在自己的规划上写着:考研继续深造。

为了实现这个奋斗目标,他告诉自己,“最起码要把课程学好,包括英语和数学,都要先做好积累。”他对专业的钻研也被班主任老师看在眼里,给他推荐了课程之外的一些专业老师,便于他更多地获取专业方面的知识和交流。初到大学时,李志明性格比较沉默,但班级学习委员和班长的经历,渐渐影响了他。”与不同性格、不同想法的同学沟通,慢慢学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我的沟通协调能力得到了极大锻炼,也提升了自身的责任感。”大学四年,与同学们的朝夕相处,给李志明留下许许多多美好的回忆,他也把母校深深地刻在了心底。大三下学期,李志明开始建立起对科研的兴趣。他印象最深刻的是做本科毕业设计,“我花了很多的精力去实验,但在合成ABO3结构的SOFC固体氧化燃料电池阴极粉体时的过程遇到了难题,刚开始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我每天晚上脑子里就琢磨,第二天的实验如何再跟进一点,如何调整工艺条件,例如pH值等。”最终在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下,通过反复实验对比材料,经过多次尝试,他终于得到了一个比较满意的结果。“实验过程很有意思的,一开始结果都是未知的,都要经过大量的尝试摸索,每出现一些现象,就能学到很多分析方法的一些知识,逐渐感觉研究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就对研究有了追求。”“对我而言,陶大既是我的母校,也是我科研生涯的起点,是一座优秀的始发港。”李志明如是说。如今,他的研究方向包括金属材料的设计、加工、组织、力学行为与多功能特性。入选《自然》年度亮点的工作,就是一种同时具有优异软磁性能和机械性能的多组元软磁合金材料,主要致力于解决长期困扰软磁材料领域—软磁性能和机械性能(强度和塑性等)难以兼得的经典难题。“现有的软磁材料,几乎都有一个很大的缺憾:机械性能不足。”李志明介绍说,“这样的材料,一方面很难加工成复杂特殊的形状,无法满足更高水平的产业需求;另一方面,使用寿命短,残次品和报废率都很高,造成了大量浪费,也给生产环节带来很大损失。”世界著名合金专家、美国能源部橡树岭国家实验室主任Easo P. George表示,这项研究成果将推动软磁材料性能的进一步改善,可能支持电机和电子设备进一步小型化和提高效率,从而帮助社会实现新技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潜心学术研究 一路狂飙

2008年大学毕业后,李志明到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攻读硕士学位。硕士期间他潜心科研,凭借不懈的努力和勤奋,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申请到数项专利,其硕士学位论文还获得了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

2011年,李志明考取上海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期间在美国加州大学作联合培养博士生。2014年底, 28岁的李志明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远赴德国,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2016年,他在《自然》上发表第一篇论文。

2017年,他赴德后第一次回国探亲,目睹了国内在先进金属材料科技领域的快速发展,认识到国家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亟须更多青年科研人员参与,也感受到国家对青年科研人员开展前沿研究工作的强大支持,回国这个念头在他心中愈发坚定。2018年9月,他作为特聘教授入职中南大学,建立“先进多组元合金”研究团队,同时还保留了马普学会钢铁研究所的研究组客座组长身份,持续推进国际合作研究。

近年来,他在国际金属材料领域提出亚稳双相高熵合金、间隙高熵合金、亚稳工程策略、双向相变、纳米双析、高应力孪生、超间隙固溶、高强韧软磁合金等创新理念,为新型高性能合金的开发提供了多种新思路;相关成果在Nature(2), Science(1),Nature Communications(5), Science Advances(2), Advanced Materials(3), Acta Materialia(23)等杂志发表(共130余篇);国内外授权专利10余项。在材料学相关国际学术会议上应邀主讲50余场学术报告;担任60余种学术期刊的审稿人以及10余个国际研究资助机构的项目评审人;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杰青项目、湖南省湖湘高层次人才聚集工程项目等。

今天的李志明,已然是一位颇有建树的青年学者。在学术研究这条道路上,李志明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开创了的空间,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参与者、研究者和引领者。

“只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付出时间、精力和思考,就可以揭示新的科学现象,创造知识并与国际同行分享,这是一种很棒的体验。好像突然从一个很小的入口,来到一个能与全世界连接的空间。”李志明说,选择做科研,能够心无旁骛地学习和创造知识,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

成功是不断努力突破自我

如何看待现在的成功?李志明认为,努力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就是成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一个人在不断地进步,不断地努力突破自我,就是成功。

如他所说,在他的科研道路上,经历了无数艰难的岁月,却最终靠努力突破而蜕变。

2014年底, 李志明从上海交通大学博士毕业后远赴德国,开展博士后研究工作。在马普所时的李志明正式入职马普学会钢铁研究所后,所见所闻在他内心引起了巨大震撼。在声名显赫的“马普所”中,钢铁研究所虽然只是个由三四栋小楼组成的、规模较小的研究所,研究人员加起来只有200多名,但这里很多人都有很高的学术造诣,都在追求非常前沿的科学目标。走进实验室,各种高端设备令人目不暇接,而且全部向研究人员开放,但此时的他还不会操作其中很多高端设备。

“就像掉进一个闪闪发光的宝库,却发现自己搬不动这些宝藏。”李志明别无他法,唯有勉力学习。一周7天,从早到晚,他常常不是设计研究方案开展实验,就是请所里的技术人员给自己培训。这些技工都是当地人,为了跟他们更好地交流,李志明自学了一些德语。“我其实只会那么几句,打招呼啊,感谢啊,但都运用得淋漓尽致。”他笑着回忆道。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他掌握了绝大多数实验技能和分析手段,“从这时起,我开始有了一点自信。”

到了第二年,这种自信进一步提升。这年,他发表了人生中第一篇《自然》论文,既是第一作者也是并列通讯作者。不久之后,他又在钢铁研究所里成立了自己主导的研究组。“我意识到,自己通过不断学习,掌握了一些新的研究技能,同时在主持研究组各项工作的过程中锻炼了组织协调能力,因而有信心做出更多高质量的研究工作,并提高研究组的国际影响力。我刚来时敬畏不已的Dierk Raabe所长,开始把我当作一个成熟的合作伙伴……”李志明说。

面对未来,李志明还有许多研究计划。他坦言,即便是被《自然》“点赞”的这项研究工作,也还存在一些不足。未来,他们会继续优化这种软磁合金材料,以及开发各种高性能多组元合金体系,推动新型合金材料走进产业。“历史上,新材料甚至常常成为产业变革的先导。高性能金属材料开发对我国高端制造业的发展意义重大。这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工作,我会继续为之努力。”李志明充满期待地说。

采访最后,李志明寄语陶大学子:在求学路上遇到挫折,需要冷静下来,沉静下来,思考接下去该怎么做,保持向上的乐观心态,努力振作,回到了一个正确的轨道上去,从而形成积极的循环。李志明表示,这些年一直牵挂和关注陶大的发展,上一次回到母校还是在读硕士期间。他说,看到学校湘湖校区建设得越来越好,母校成功更名大学,内心都非常欣喜和骄傲。对母校最想说的是感谢,非常感恩母校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让自己有一段非常充实的大学经历,使自身得到了全面的学习和成长。永远以母校为荣,祝福母校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兰茜)

上一篇:景德镇陶瓷大学2022年度“最美大学生”| 易嘉琦: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科研工作者
下一篇:邓旭康:400米赛道上的王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