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青年传媒联盟赴湖北恩施助力贫困乡村教育,传播陶瓷文化
时间:2019-07-18  点击:[]  作者:  来源:

本网讯(文/侯梦伟 曾颖晨 图/刘回归 莫慧勤 周亚楠 吴海芳)近日,我校青年传媒联盟暑期社会实践团12人赴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面向小学生传播陶瓷文化,助力贫困乡村教育。实践团成员还与全国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袁辉交流学习,度过了一个有意义的“第三学期”。

关注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为孩子们增添一抹阳光

巴东县山多路少,交通不便,属湖北省国家级贫困县,多为土家族人聚居在这里。该地的白沙坪小学的学生多半是土家族的留守儿童,大多家庭贫困。实践团成员决定到白沙坪小学进行支教,用自己的方式助力乡村振兴。支教中,成员们通过家访、互动交流等形式,了解孩子们的家庭和心理健康状况,还为他们送上景德镇的陶瓷风铃、瓷笛和陶瓷饰品。支教时间虽然不长,但实践团的成员们已经和小学生成为了好的朋友,成员们鼓励孩子们努力学习,走出大山,走向更好的前程和未来,为孩子内心增添一抹阳光。

传播陶瓷文化,让陶瓷艺术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B1CB8

“陶瓷是什么,陶瓷是如何做出来的?”在陶艺实践活动前,成员们走上讲台,为白沙坪三、四、五、六年级的孩子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陶瓷文化课,除了介绍陶瓷基本常识外,还通过图片、视频等方式再现了制瓷过程。

随后,成员们通过泥条盘筑和陶瓷素坯绘画让孩子们零距离接触陶瓷工艺,感悟陶瓷的魅力与文化。白沙坪小学学生徐佳丽说:“这是我们第一次接触陶艺,大哥哥大姐姐们坐在我们身边悉心指导,和我们一起完成陶艺创作,我们还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作品上,这是一堂快乐的手工陶艺课。”实践团成员、2017级陶艺专业何浪表示,“陶艺课鼓励孩子们自由创作,希望呈现他们最纯粹的想法。有些孩子小心翼翼,有些孩子则天马行空,无论怎么创作,最后呈现的风格都和我们成年人有很大不同,那都是孩子们内心最纯粹的想法。”

16297

40多斤重的陶泥、50多个陶瓷素坯,实践团成员们将它们从景德镇带到湖北省巴东县,目的就是为了让这里的孩子们能感受到陶艺带来的乐趣。成员们还将孩子们创作的所有作品带回景德镇,烧制成瓷器后再寄回给他们,让每个孩子拥有自己创作完成的陶瓷作品。离别时,孩子们纷纷送上自己的小礼物和纸条信,脸上流淌着不舍的眼泪。

脚踏实地,真挚勇敢,争做有思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五四青年

在白沙坪小学支教期间,实践团一行还拜访了2019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袁辉,并与他开展座谈,认真学习新时代青年榜样精神。

当了解到毕业于南京大学的袁辉已投身支教事业长达6年,成员们对他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座谈时,袁辉结合自己的支教经历向实践团成员们分享个人对新时代青年的理解,并向成员们提出四点建议。一是心中得有目标,做有意义的事,并能在其中享受纯粹的快乐。二是学会苦中作乐,有吃苦耐劳精神,在困难的境遇中磨练自己。三是时刻保持健康积极的状态,一个好的身体和精气神意味着能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想做的事。四是在工作与生活中磨练自己的意志,用强大的内心面对质疑和嘲笑。

“袁辉在农村支教时住过有虱子、蟑螂和老鼠的房子,住过一开门面对着七座坟墓的房子。在艰苦和孤独的环境中,他寻找乐趣,读古诗词、哲学等书籍来充实自己的内心。这些真实的故事鼓舞着实践团所有成员的内心。”本次实践团负责人侯梦伟表示,“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新时代青年榜样脚踏实地、真挚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领悟到了袁辉老师的时代担当,这正是我们青年大学生要学习的地方。”

实践活动结束后,成员们纷纷表示,虽然活动时间短暂,但收获颇多,能为少数民族的孩子们送去关心关爱、带去陶瓷文化,为乡村教育振兴贡献自己轻微的力量,同时增长自身才干,开拓了视野,坚定了理想信念,今后会更加努力,争做一个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新时代青年。

215F6

(责任编辑:李小女 审稿:刘灿彬 张小将)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赴闽东开展“追寻红色足迹,投身脱贫攻坚”调研活动
下一篇:【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经济管理学社赴上海开展文创园区考察调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