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江西景德镇市考察调研时指出,陶瓷是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名片,要把“千年瓷都”这张靓丽的名片擦得更亮。“千年瓷都”悠久灿烂的陶瓷文化孕育了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一所以陶瓷命名的多科性大学,在114年的办学历史中,学校始终坚持以“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为己任,立足人才培养和办学特色,深化陶瓷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在更好地传承、弘扬、创新中华优秀陶瓷文化上持续发力,用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
推进文明交流互鉴
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
2024年6月,“‘瓷的旅程’——2023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简称“双年展”)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圆满落幕。这是继“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之后,景德镇陶瓷大学成功主办的第二届国际双年展。
“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开幕式现场第二届双年展上,来自全球48个国家和地区的器皿、雕塑、绘画、装置、影像五大门类的1803件优秀陶瓷艺术作品参选,260件作品入选并展出,通过不同文化背景、不同形式主题,集中展现了世界当代陶艺最璀璨的成果。景德镇陶瓷大学再次展现了以陶瓷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助推世界陶瓷艺术繁荣发展的生动实践。
“瓷的精神”——2021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现场
为助力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打造对外文化交流新平台,2021年,景德镇陶瓷大学携手景德镇市人民政府、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国际陶艺学会共同创立并启动两年一届的“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填补了我国陶瓷国际性品牌学术大展的空白。双年展旨在加强景德镇与世界陶瓷文化的良性交流,推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蓬勃发展,把景德镇与世界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搭建起以陶瓷文化为载体的国际、区域间合作交流与相互理解的新平台,以开放的视野、嬗变的智慧、兼容并蓄的胸襟,面向陶瓷艺术的挑战与未来。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双年展以独特的视角聚焦于“新”,探究于“变”,成为当代陶瓷艺术国际交流新的风向标,焕发出跨越时空、激荡人心的恒久魅力。放眼全球,才能吸引世界的目光,双年展向国际一流展览看齐,由国际陶艺学会主席、教授托比恩和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吕品昌共同担任总策展人。“双年展突出当代性、国际性,兼具艺术性、学术性的文化品牌,让国内外艺术家和陶瓷爱好者亲身体验到了陶瓷艺术在景德镇这座城市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吕品昌说。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优秀作品展(瑞典站)
在两届双年展举办期间,除了主竞赛单元展览,还举办了特别展“多元的世界——2023拉丁美洲当代陶瓷艺术邀请展”“黏土与世界——2023国际优秀陶瓷电影展播”等,并开展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第二届国际高峰论坛等一系列学术活动。著名陶艺家、国际陶艺学会荣誉主席雅克·考夫曼指出,双年展能够对全球范围内的陶艺实践的多样性尽可能地张开双臂,就像打开一扇以陶瓷名义的窗户一样,让所有人都因其对全球陶瓷文化的贡献而予以更多的认可和重视。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才、学科、科技、平台等优势,深度融入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是景德镇陶瓷大学一直积极谋划并深入推进的重点工作,而双年展的举办,重在搭建世界性舞台,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让世界各地的艺术家同台展示、交流互鉴,这是对陶瓷文化传承创新的具体实践和回应。从“瓷的精神”到“瓷的旅程”,景德镇陶瓷大学借助双年展再次让世人切身体会到该校的艺术底蕴和孜孜追求,让世界看到和感受到中国为世界陶瓷文化繁荣发展所承担的责任与使命。1958年本科建校以来,学校充分发挥独特的学科专业优势,自觉担当起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播使者,已先后代表国家在法国卢浮宫、希腊亚洲博物馆、法国大皇宫、纽约联合国总部等重要场所举办高水平的师生陶瓷艺术作品展,教师作品作为国礼赠送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将博大精深的中华陶瓷文化和陶瓷艺术传播到世界各地。
景德镇陶瓷大学应邀出席第58届美国国家陶瓷艺术教育年会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是中国贡献给全世界的一个文化舞台,这个平台不仅属于景德镇,也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吕品昌说。可喜的是,景德镇陶瓷大学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联合申报并获得2026年第52届国际陶艺大会主办权,将共同致力于在全球化语境中推动景德镇陶瓷文化传承创新。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推动陶瓷文化“走出去”
7月5日,2024中国陶艺国际夏季进修学院暨“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陶艺创作营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开营。来自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韩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越南、吉尔吉斯斯坦9个国家的10余所高校的百余名师生参加开营仪式,在景德镇陶瓷大学开启为期一个月的陶瓷技艺、陶瓷文化学习。早在1996年,景德镇陶瓷大学(原景德镇陶瓷学院)与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西弗吉尼亚大学就联合创办了“中国陶艺国际夏季进修学院”,迄今举办了17届夏季学院,8届秋季班,招收全美各地高校学生1000余名,成为国际上颇有影响力的国际陶瓷学习交流平台。该项目被美国国务院出版的《中美关系200年》一书誉为“中美21世纪民间交流新高峰”。在法国中南部小城利摩日街头,一根青白瓷柱上“谢谢景德镇并热爱利摩日”等中、法文标语清晰醒目。这件瓷器作品是法国利摩日国立美术学院与中国景德镇陶瓷大学师生的合力之作。自2018年伫立在利摩日以来,它向世人展示着中国景德镇和法国利摩日这两座“瓷都”跨越时空的牵手。2010年,景德镇与利摩日结为友好城市。一年后,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和利摩日国立美术学院共同打造的国际陶艺工作室项目,为两所高校互派艺术工作者和留学生提供了平台,陶瓷成为他们交流的共同语言。
留学生在景德镇陶瓷大学过春节
至今,景德镇陶瓷大学已与美国、英国、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30多所高校建立友好合作关系,互派教师讲学、互派学生修学访问、联合培养人才,先后培养了来自各大洲近60个国家的3000余名留学生。近年来,学校全面深化与世界各地在陶瓷教育领域的互鉴、互融、互通,成功获批教育部智能制造领域中外人文交流培养基地,入选中欧人文艺术教育联盟理事单位。2021年,在教育部的支持下,景德镇陶瓷大学作为牵头单位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IAC)、美国阿尔弗雷德大学美术馆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联盟以“共建陶瓷教育平台、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为主旨,本着“平等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精神,在尊重文化多样性的前提下,推动联盟成员之间在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科研合作、文化沟通、智库建设等方面开展广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理事会议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举行
为打造中国陶瓷文化对外传播新高地,2023年8月,景德镇陶瓷大学“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中心项目首站落地阿联酋迪拜。此后,学校在意大利挂牌成立意大利“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中心,与法国波城孔子学院、德国莱比锡孔子学院等合作举办“唐英瓷坊”陶瓷讲堂。这是学校继2022年与中国·阿拉伯科技文化教育联盟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联合打造陶瓷文化与科技创新实验室之后的又一成果,也是学校加快“一带一路”国际陶瓷教育联盟建设的生动实践。同时,学校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谋求国际化办学新的发展和突破,与英国创意艺术大学、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等国外知名院校合作开展“中外高水平大学学生交流计划”2+2双学位联合培养项目。
景德镇陶瓷大学“唐英瓷坊”海外陶瓷文化中心项目首站落地阿联酋迪拜
文化引领,人才先行。学校进一步强化以陶瓷为特色的办学之路,把有限的资源集中到以陶瓷为核心的学科建设中来,突出“设计艺术和陶瓷工程”优势,倾力打造“陶瓷设计与美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在陶瓷工程、艺术、考古等专业领域培养和引进一批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学科领军人才、产业精英等,产出一批标志性重大成果。近年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中国文化艺术促进会陶瓷分会、中国质量认证中心陶瓷艺术品鉴证委员会、中国古陶瓷学会教育中心纷纷落户景德镇陶瓷大学,学校成功举办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发展论坛、“china·中国”陶瓷艺术设计大赛、陶瓷与文化高峰论坛等高端学术活动,出版《与世界对话——陶瓷英语口语教程》等陶瓷外语系列教材。学校积极响应党中央“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创新国策,全面整合学校陶瓷文化、艺术、教育资源,开展重大陶瓷文化研究、承担重大文化出版工程,致力于打造世界陶瓷文化资源、数据、人才成果库;学校布局建设文化科技重点实验室,探索研究陶瓷文化与科技融合技术路线,组建陶瓷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产业联盟,积极构建陶瓷艺术设计服务、陶瓷新材料以及陶瓷文化产品终端消费之间的协同创新关系,推动传统设计向高端综合设计服务转变。2022年10月,学校与浙江省龙泉市人民政府签订产学研合作协议,合作共建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协同创新工作和多样化的国际陶瓷艺术交流,助力龙泉剑瓷产业在传承中创新发展。“我们希望全球更多的青年人来景德镇陶瓷大学留学、进修,以瓷为媒,在陶瓷这一全球性的文化语言上,互相交流、增进了解、收获技艺、传播友谊。”吕品昌说。2024年,由吕品昌教授领衔的《中国陶瓷艺术国际化战略研究》项目,获批2024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
打造“美术思政”
增强文化自信
今年9月,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一课,景德镇陶瓷大学5000余名2024级新生走进陈列着学生美术思政作品的润心馆。用5吨泥料制作出的“七一勋章”获得者人物雕像,惟妙惟肖;由8万字小楷、200幅画作构成的百米长卷《学子丹心写辉煌》,大气磅礴;运用各种艺术形式,组合报纸、陶瓷等各种材料而成的《门板上的长征路》,别具匠心……润心馆内,流淌的不仅是艺术之美,更是爱国之情、强国之志。
景德镇陶瓷大学润心馆
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立足110余年办学传统,将红色文化和艺术教育相融合,形成了“一目标、五融入、促三美”的“美术思政”红色文化育人品牌。“一目标”:培育“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新时代陶大好青年;“五融入”:融入思政课教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融入典礼仪式教育、融入融媒体作品、融入校园景观建设;“促三美”:通过“美术思政”红色文化育人品牌打造与实施,使学生从百年党史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汲取智慧力量,形成“向美而生、与美同行、以美化人”的精神特质。线上“云游”红色数字展馆,线下走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纪念馆。近年来,青年学生积极参与“红色走读”活动,用画笔、刻刀创作400余件红色文化艺术作品。学子们争做红色文化的继承者、实践者、传播者,深入社区农村开展党史宣讲、墙绘活动,深入中小学开展“精神谱系进校园、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身体力行助力红色基因传承;在全省“红色走读”活动中,学校连续三年位列全省高校前茅,学生荣获第十七届全国“挑战杯”红色专项活动特等奖(全国25个,江西2个)和最具感染力作品奖;“美术思政”红色文化育人案例入选全省高校红色文化实践“十佳案例”。在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来自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的年轻人瞻仰烈士陵园、参观革命纪念馆,不断用纸笔、相机记录着见闻与思考。“在兴国县,看到山上的烈士墓碑、听到令人热血沸腾的革命故事,我就想用艺术形式表达思考与感受。”陶艺专业学生马俊杰在兴国县研学后,已经着手创作红色主题的青花瓷器。2024年暑期,景德镇陶瓷大学共派出18支小分队,开展“研学+思政”活动。景德镇陶瓷大学学生的研学足迹不断向外延伸,收获了感动,更收获了成长。“多次‘研学+思政’活动不仅加深了我对党史的理解,还让我在艺术创作方面有所提高。”机械电子工程学院2020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学生倪永恒说。景德镇陶瓷大学还将红色主题的优秀艺术作品带到景德镇各中小学,开展“精神谱系进校园、红色基因代代传”活动,指导1200余名中小学生开展创作。除了线下传播,景德镇陶瓷大学还积极开展线上的红色艺术创作活动。设计艺术学院学生们的作品《新青年,正当时》通过三维技术复原革命英雄形象、生活和工作场景,设计推广红色系列IP作品,可以让人更好地重温红色故事。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还被共青团中央授予2023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品牌项目。此外,学校众多艺术家还积极探索艺术创作与乡村振兴融合的新路径,发挥文化创意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推动力,构建乡村文创产业生态,打造产业与艺术融合的乡村品牌,吸引更多力量到乡村旅游消费、投资创业。学校还研制出全球首个“瓷链宝——陶瓷+区块链智能平台”,与公安部第三研究所、景德镇陶瓷研究院联合共建“陶瓷知识产权保护联合实验室”,护航“景德镇制造”。“我们将聚焦文化强国、强省建设需求,持续深化国际陶瓷文化交流平台建设,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景德镇故事’和‘陶瓷故事’。”吕品昌表示,面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新目标新任务,景德镇陶瓷大学将不断增强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的紧迫感、使命感,深度融入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进程,紧紧围绕“培养为陶瓷业服务的尖兵”的人才培养目标,健全完善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为牵引的学科专业结构调整长效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激发学校科研创新活力,深化陶瓷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和人文交流,积极推动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加快建设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高水平陶瓷大学。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SS1e5myJt2GWqbexwNug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