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陶瓷材料,你可能不熟悉,但提到陶瓷电饭煲你一定知道。伴随着电磁加热技术的不断发展,电热炊具对低膨胀陶瓷作为配套部件或器具出现了很大的市场需求。由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团队研发的具有超低膨胀系数的陶瓷新材料,早已走进千家万户,该项目推进了中国高性能低膨胀陶瓷产业的形成和发展,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这样的成果,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中都产生重要影响。
近年来,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充分发挥学科和人才资源优势,深化产教融合,促进科教融汇,围绕传统陶瓷、先进陶瓷及新能源领域,探索出一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之路,持续为景德镇陶瓷大学增添“新动能”,不断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产教融合 牵起“人才+产业”红线

走进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门口的碧虎瓷砖、宏宇集团、海赛米克、九牧集团、顺成陶瓷等几个企业助学金授予点引人注目。
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汪永清介绍,学院以校企共建实践教育平台为依托,校企协同育人,构建校企“双主体”的实践教学平台载体,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学院主体以“陶瓷材料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陶瓷工程实训中心”和2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载体开展实践教学,着力增强学生面向复杂工程问题时的综合实践能力;企业主体则通过4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和68个实践教学基地培养学生实际动手能力。
依托景德镇陶瓷大学在陶瓷材料领域人才培养的特色与优势,学院还以双主体平台为载体,组建并获批了省级重点产业学院“现代陶瓷材料产业学院”,积极构建“育人平台共建、培养计划共商、教学队伍共组、教学过程共管、教学质量共推”的实践教学实施机制,实现全产业链人才培养,使产学研用有机融合。
据了解,现代陶瓷材料产业学院实施“多翼”举措开展协同育人,学院聘请了9个行业知名专家来校担任部分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环节的教学工作,学院和企业分别配备富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导师、辅助教师和现场技术指导。学院引进江西省产业教授3人、企业兼职教师12人,不断强化师资队伍的教育、教学和工程实践能力。
科教融汇 激发创新内生动力
科睿唯安(Clarivate)2024年3月发布的最新一期《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简称ESI)统计数据显示,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Materials Science)学科首次进入ESI全球排名前1%,实现学科建设历史性突破。学院充分发挥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个国家级以及陶瓷材料绿色生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12个省级科研平台的作用,强化科研育人功能。教师聚焦科研热点和产业技术瓶颈,通过揭榜挂帅,校企联合攻关等方式研发陶瓷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形成教学案例融入教学过程,为人才培养搭建教学资源。

多年来,围绕现代陶瓷领域,学院与行业企业全面开展科研攻关、成果转化、技术服务等横向项目,一大批科研成果成功转化为生产力,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广泛的社会效益。学院还进一步调整了材料工程系、材料科学系、环境与化学工程系、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四个教学系的专业配置,成立了先进陶瓷材料、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环境与化学、陶瓷材料工程4个研究所,形成了系管教学,研究所管科研的局面。通过资源整合,强弱互补,发挥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在教学改革、学科发展,科研创新等方面的重要职能,推动形成人才聚合效应。
同时,学院还组建了跨学科、全领域的科技特派员团队,带着科研成果深入企业、服务企业,加快科研成果本地化应用转化。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深入开展技术诊断、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等服务,帮助企业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转型升级。学院还始终坚持“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育人机制和理念,构建多层次培养体系,积极为社会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造就了一大批知名企业家、科技领军人物,在传统陶瓷行业,创造了箭牌、金意陶、简一、道氏等一大批中国著名品牌;同时,在先进陶瓷、新能源材料等行业,一批学生也脱颖而出,他们在工艺、研发、管理等岗位上为新能源行业、为国家双碳目标贡献着自己力量。
“作为高校要紧紧围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求,着力优化学科专业布局,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质量。”汪永清表示。下一步,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将进一步强化产教融合、科教融合学生培养模式,形成多层次人才培养新格局,为社会培育更多大国工匠、能工巧匠和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原文链接:http://www.jx.news.cn/20240508/2be8ea65ed884a4eb0b85f65cbbd8d39/c.html
上一篇:【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江西景德镇: 青春 为祖国歌唱
下一篇:【人民日报】景德镇陶瓷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产科教融合做强教育 破壁垒助力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