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媒体陶大
【新华每日电讯】10所顶尖艺术院校齐聚阿尔山,西口村艺会邀你来当艺术家|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
时间:2023-09-03  点击:[]  作者:  来源:

文旅融合 绿色发展

2023年中国(阿尔山)旅游大会

9月2日至3日将在阿尔山举行

作为活动项目之一

首届西口村艺会—阿尔山乡村艺术季

将在阿尔山市明水河镇西口村举办

阿尔山乡村艺术季

得到文化和旅游部

“乡村旅游艺术提升行动”计划的大力支持

来自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等

10所顶尖艺术院校

25个艺术家团队

18件艺术作品

7个院落艺术化改造

一年多筹备

300余名师生

35天在地创作

以“漫长的夏天”为主题,携手村民与非遗传承人,在西口村展开丰富多彩的大地艺术创作,以艺术的灵感和设计的巧思,使美丽的阿尔山之夏变得更加浪漫、更加回味悠长。

艺术作品介绍

《暖》

创作者:王之纲 岳嵩团队

作品由新媒体艺术家王之纲与纤维艺术家岳嵩带领团队创作。《暖》坐落于山林与草原之间,手编红柳是当地非遗技艺与发光材料在这件作品上完成的优美结合。

于山野中见家庭之乐,艺术家们将带有自然温度的柳编塑造成了家人环抱的温暖情景,邀请观众置身其中并与作品产生亲密互动,既展现了当地淳朴诚挚的民俗风情,也寄寓了各民族之间团结互助,共同发展的美好愿景。

在夜幕降临之时,以阿尔山日常劳作场景、神话故事传说为素材创作的动态影像将在光影媒介的投射中动人上映,大地为背景,伴着音乐吟颂,浪漫梦幻。

《高山流水》

创作者:陈辉团队

著名雕塑家陈辉带领学生团队创作,以高山流水为造型,从山水意象中找寻灵感,以曲线、直线、面与块形的组合,构造出动静呼应、刚柔相济的视觉效果,展现青山绿水的生态理念,并力图打破雕塑固有的封闭空间形式,让观众能够进入作品内部空间进行互动。

该作品既运用了阿尔山自然景观中的山水元素进行空间、结构、韵律的艺术化重塑,又赋予雕塑艺术以可观、可感、可游的功能性,使艺术真正走进乡村。

《连年有鱼》

创作者:林乐成团队 西口村村民

国际纤维艺术家林乐成带领艺术团队与西口村村民共同创作此件大型柳编艺术装置,作品通过对阿尔山特有的珍稀冷水鱼“哲罗鲑”的艺术塑造,演绎了西口村628户农家连年有余的美好生活图景。

该作品构建了一个跨越农耕文明与数字时代的多维度装置空间,于硬质媒材的表面附着本土非遗——阿尔山柳编。自由弯曲的红柳柳条构成纵横交错、丰富多变的纤维编织,同时叠加LED编程灯带,意在表达天地自然中生态、生灵、生命的活力与联动。

《盛宴》

创作者:孟超团队

青年艺术家孟超采用了大地艺术典型的创作方式,以土方工程构筑了一个方形的平台,如同一张巨大的桌布铺盖于大地之上。

在孟超眼中,阿尔山的风景本身就是流动的盛宴,因此他选择将艺术隐退于自然之后,凸显西口村天地之间本然的美感。

该作品主体由无污染的天然泥土制作而成,为了保证稳定性,艺术家还使用了部分砖体墙作为加固地基。进入雨季,该平台布满绿色植被,以此动态展现阿尔山的盎然生机以及艺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创作理念。

《松林荫后檐》

创作者:柴鑫萌 西口村村民

作品取材阿尔山市西口村老村部旧址的废弃木门窗、林地的松木枝桠、家家户户都会用的珠帘等在地的、自然的和人工的材料,秉持“化腐朽为神奇”与“创造不可能的可能”之理念,与村民共创,“松林荫后檐”源自陶潜田园诗篇,希冀艺术如春风细雨,润人心田。

唠嗑画廊&大喜旅店艺术画廊

创作者:赵罡团队

该展览收集了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生设计创作作品,将大喜旅店改造设计成供旅客歇息、喝茶聊天、看风景的艺术画廊。

同时,大喜旅店老板是一对退休夫妇,可以边歇息喝茶边听他们讲述作品的故事和他们自己的故事,紧贴当地情怀,营造艺术氛围。

《乡村艺术沙龙在我家》

创作者:中央美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作品体验展收集了来自中央美术学院不同专业同学的创作作品,涵盖了不同风格不同材料制作的艺术作品。

同时,房间里设有体验空间,在这里,央美的同学们将利用当地的废旧材料,教小朋友制作属于自己的艺术品,成就他们的小小艺术梦。

《艺马为媒》

创作者:内蒙古农业大学

该展览以马为媒介通过不同的艺术手法,在乡村振兴和新农村的建设中展现独特的魅力,马艺术工艺创新产品文创产品精彩纷呈并把学校师生将我为乡村做设计丰富的实践成果进行展览展示。艺是马的艺术更是艺术西口村的结合,邀请各方的朋友共聚西口,享受乡村艺术。

《我家有陶大展》

创作者:景德镇陶瓷大学

该展览收集了不同时期的景德镇陶瓷,组成了多元的陶瓷展览厅。在这里,我们将见证辉煌的陶瓷史,在这栩栩如生的花纹间,感受古老瓷器背后的故事,和传承了千年的东方审美。繁杂工序,窑火铸就,穿梭在这个陶瓷空间里,感受新与旧的交融,体验工匠精神。

《层林叠浪》

创作者:孔繁迪团队

青年艺术家孔繁迪从森林生态系统的美丽与复杂中汲取灵感,以错落堆叠的木质材料遵循地形的自然轮廓创作了这件作品。

作品灵感源自于实地考察时发现的当地最为常见的材料——木头,木桩作为人类采伐活动的产物被赋予鲜艳色彩,并被安置于森林树木的环抱之中,这一在地化的创作形式引导观者切身走入山林,在为观者提供丰富视觉效果的同时,也将其引入关于如何修复人类带给自然的创伤的思考。

看山艺术馆

创作者:范寅良团队

建筑设计师范寅良带领团队承担了西口村老村部的改造工作,将其打造为村中具有地标性意义的一座公共空间——看山艺术馆。

该设计着眼于利用本土资源,延续西口村大队部的建筑文化,在保留部分原始的建筑形象及尊重乡村肌理的前提下,设计师在建筑两端衔接了由金属框架和玻璃板构成的透明空间,引入自然光照,以取景窗将青山绿林等乡野景致晕染至室内,展现出新旧碰撞的视觉魅力。

看山艺术馆兼具艺术展陈、游客服务、会议报告等复合型功能,其将作为本地村民与外来游客的公共生活纽带与交流平台,助力当地文旅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衔蝶》

创作者:陆亚军团队

“衔蝶”是中国古代对于猫的雅称,青年艺术家陆亚军选取猫这一充满治愈属性与自然灵气的动物为创作对象,取其“花阴闲卧,衔蝉扑蝶”的生动情态,采用油泥加热后不同形态的肌理进行随机性创作,以此为观众带来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与触觉感受。

该作品将大尺度的猫形雕塑由传统的室内展陈空间放归于西口村的乡野美景之中,使其内含的自然意趣得以充分释放。

《升》

创作者:帅云海团队

青年艺术家帅云海带领团队共同创作完成,作品由红柳木编织成立在山坡上的扇形组成,以船帆为造型灵感,寓意着乡村振兴事业的扬帆启航、蓬勃发展。

该作品着重强调大地艺术的在地性创作和地方艺术元素的提取,通过使用当地特色植物红柳条,并将传统材料与现代固定技术相结合,展现出西口村的地方特色与时代发展。

希望以此作品激发人们对于乡村发展何为“升”、如何“升”的思考,探索可持续的乡村振兴模式,实现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阿尔山的夏天很短暂

但是也很漫长

艺术家和村民

在长满青草的河畔闲坐

满山的桦树林

还未染成金黄

阿尔山乡村艺术季

坐标明水河镇西口村

你会来看吗?

原文链接: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75169353239837204&wfr=spider&for=pc&searchword=%E9%98%BF%E5%B0%94%E5%B1%B1%E4%B9%A1%E8%89%BA%E8%8A%82

上一篇:【人民日报】她是“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
下一篇:【大江新闻】景德镇陶瓷大学外国语学院寻访新四军的故事“红色专项”暑期实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