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媒体陶大
【景德镇日报】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将于本月底展出
时间:2022-10-08  点击:[]  作者:  来源:

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将展出

景德镇陶瓷大学“元青花”博物馆开馆暨“求古归元”元青花国际研讨会新闻发布会举行

即将展出的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陶瓷大学供图)

即将展出的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陶瓷大学供图)

景德镇新闻网讯(记者:余静)10月8日上午,景德镇陶瓷大学“元青花”博物馆开馆暨“求古归元”元青花国际研讨会新闻发布会在该校湘湖校区国际学术报告厅举行。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吕品昌,校党委委员、副校长王海波,景德镇陶瓷大学1978级校友、佛山校友会会长、归然书院院长鲍杰军出席并回答了媒体记者提问,校党委委员、副校长胡银娇主持新闻发布会。

据了解,景德镇陶瓷大学“元青花”博物馆将于10月24日正式开馆。该馆将展出300余件元青花修复器及瓷片,这将是国内展出元青花标本数量最多、也是元青花修复件最多的博物馆。这些元青花修复器以及瓷片代表的器型多样,有大盘、碗、碟、罐、梅瓶、玉壶春瓶和高足杯等,而且品质极高,不亚于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及私人机构的收藏品,代表了元青花所能达到的水平。此外,6件带铭文的瓷片较为少见,其中一件瓷片带年号“至正甲申”,与英国大维德基金会所藏元青花龙纹瓶上的“至正”年号一致,这无疑又是一件重要的“至正”元青花标准器,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众所周知,元青花的创烧是景德镇千年制瓷史上的一大重要里程碑。成熟的青花瓷器始烧于公元十四世纪的元代景德镇,元青花的创烧极大地丰富了陶瓷装饰,使中国陶瓷进入了以彩绘瓷为主流的新阶段。”发布会上,吕品昌表示,元青花在中国制瓷业的生产体系中具有重要地位,一直受到古陶瓷研究学者的关注,但元青花烧制时间短,文献记载和传世品稀少,于是传世或出土的元青花瓷片就成了元青花研究的重要载体。

吕品昌介绍,景德镇陶瓷大学馆藏元青花瓷片均由鲍杰军捐赠。鲍杰军将收集的包括300余件珍贵的元青花瓷标本在内的近千件景德镇古陶瓷标本捐赠给了学校教育基金会,希望通过该校继续发挥这批元青花标本的教学与研究价值,也为学校博物馆建设和元青花领域的教学研究贡献力量。

吕品昌表示,元青花博物馆的建成,不仅有利于师生更加完整地感受元青花的历史发展脉络,更有利于学校更好地开展元青花领域的考古、工艺、装饰、修复等多元化研究,填补了我国高校文物博物馆事业的一项空白,展示了中华陶瓷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创新精神,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具有十分重大意义。同时,以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为主的研究机构将对这些元青花进行深入研究,建立综合数据库,并对全球进行开放共享,将推动元青花研究向纵深发展,进一步提升景德镇陶瓷大学在元青花研究领域的影响力。

记者还了解到,为充分展示和交流元代陶瓷研究领域的新成果和新进展,“元青花”博物馆开馆同时,10月24日至25日两天景德镇陶瓷大学还将主办“求古归元”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北京大学教授秦大树、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江建新、英国杜伦大学博士德里克·康耐特等国内外知名专家围绕“元青花的制瓷工艺、技术、经济及文化交流”、“元代制瓷业的考古新发现”、“元代瓷业工艺技术主要成就及技术交”、“元代瓷器的修复、保护和展示利用”等研究进行线上线下交流讨论,让大家领略一场古陶瓷研究领域盛宴。

吕品昌表示,通过元青花博物馆和学术研讨会,陶瓷大学希望为相关的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一个良好的平台,也为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和促进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赋力、赋能、赋彩,为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陶大力量。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媒体有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大公报、文汇报、江西日报、江南都市报、经济晚报、凤凰网、大江网、澎湃新闻、陶城报、江西广播电视台陶瓷频道、江西教育电视台、江西网络广播电视台以及景德镇市广播电视台、景德镇日报、瓷都晚报、景德镇新闻网等。

原文链接:http://www.jdz-news.com.cn/2022/China_1008/139615.html?bsh_bid=5834348830

上一篇:【景德镇头条】景德镇陶瓷大学元青花博物馆10月24日正式开馆(图)
下一篇:【中国日报】景德镇陶瓷大学将举行“元青花”博物馆建成开馆仪式暨“求古归元”元青花国际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