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昌9月30日电(记者黄浩然、朱雨诺、卜多门)“阿姨,要一份冷粉。”埃及小伙马赫迪·艾哈迈德在食堂给自己点了一份景德镇特色小吃。
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求学3年多,马赫迪讲得一口流利的汉语,还夹杂着些许景德镇口音。取中文名、吃江西菜,3年时间让他在探寻陶瓷文化中,融入了“千年瓷都”的生活。
从埃及法尤姆大学考古专业本科毕业后,马赫迪在大学里找到一份稳定的行政工作,但他渴望更精彩的人生。
“在埃及和其他阿拉伯国家,一说到陶瓷,就会想到中国。”马赫迪说,“陶瓷历史研究也正好结合了我的本科专业和对中国的向往。”
在朋友的推荐下,2019年9月,马赫迪来到景德镇陶瓷大学,在考古文博学院攻读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硕士。
一路辗转飞机、火车,刚到景德镇时,马赫迪被眼前的这座城市惊呆了:路两旁是青花瓷装饰的路灯、颜色釉的垃圾桶,一条街道上就有五个大大小小的陶瓷博物馆,陶瓷艺术品随处可见……目之所及,皆与“瓷”相关。
但当第一堂课开始,马赫迪就感到了困难。老师授课用中文,可他除了问好、问路等日常用语外,对中文一窍不通。

从此,马赫迪每堂中文课都坐在前排,课余时间每天坚持自学汉语。经过一年苦练,马赫迪终于可以听懂中文专业课。
在老师的带领下,实践课堂搬到了考古遗址、博物馆和古建筑里。“能在‘瓷都’景德镇实地了解制瓷的历史,这是全球考古学者都向往的机会。”马赫迪说。
数百年前,产自阿拉伯地区的一种矿物颜料——苏麻离青,沿着古丝绸之路被带到中国,和中国瓷器相结合,诞生了惊艳世界的元代青花瓷。青花瓷也从那时逐渐蜚声全球,成为中国的一张世界名片。
马赫迪目前的研究课题围绕中国陶瓷及唐至明期间陶瓷上的阿拉伯文字展开。“从唐朝开始,中国陶瓷上便出现了阿拉伯文字。经过宋、元时期发展,到明朝时中国陶瓷上的阿拉伯文字变得更加丰富了。”马赫迪说,除了陶瓷上撰写的文字,中国青花瓷上不少图案和纹饰也与阿拉伯地区有很大渊源。
在景德镇御窑博物院,一件明朝初期的青花梅瓶,由466件陶瓷残片,耗时一年多拼接复原而成。景德镇御窑博物院院长翁彦俊介绍,当年景德镇的能工巧匠将甜白釉与阿拉伯地区进口的苏麻离青钴料相结合,使用龙凤纹装饰,极其罕见。
“历史上,青花瓷是中阿两大文明一起献给世界的瑰宝,几百年过去了,仍然具有独特的魅力。”马赫迪说,青花就是中阿文化交融互鉴的象征。

传续700余年,青花仍然散发时代的光彩。
在马赫迪就读的景德镇陶瓷大学,有一批青年教师,他们用青花创作出符合当代人审美的艺术品。其中,教授釉下绘画的教师干道甫,结合中国传统水墨、书法的意境和西方艺术的抽象,用青花绘就宇宙科幻等当代主题;学习油画出身的教授罗小聪,开创“剔青”陶瓷绘画工艺,运用“泼、喷、绘、剔”等技法,以“泥坯为纸、青花为墨、剃刀为笔”,艺术作品兼具工艺创新与现代绘画特点……
“景德镇不仅保留了传承千年的手工制瓷技艺,还在不断创新陶瓷技艺。”马赫迪说,明年他将研究生毕业,但他感到自己已离不开这座城市,希望有机会留下来从事陶瓷考古研究工作。
截至目前,景德镇陶瓷大学已累计吸引来自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3000余名留学生前来求学。景德镇每年还资助中外学生举办临时的个人作品展,以低价出租艺术空间展位。得益于此,不少留学生毕业后选择留下创业。据不完全统计,聚集于景德镇的“洋景漂”最高峰时有5000多人。
“这座城市既古老、又年轻,还在孕育着无限的可能。”马赫迪相信,传承700余年的青花传奇仍将不断延续,而他也将参与其中。
原文链接:https://h.xinhuaxmt.com/vh512/share/11147670?d=1348c02&channel=weix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