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好老师比当艺术家难 ——记我校第二届“我最喜爱的老师”邓和清
时间:2014-05-19  点击:[]  作者:记者 蒋友珍  来源:本网

    本网讯(记者 蒋友珍)走在校园里,邓和清并不太显眼,中等身材,深色外套,脸上随时洋溢着随和的笑容。也就是那样的笑容,让学生不由自主地走近,可以像个朋友一般轻松自在的探讨各种话题,他被学生亲切的叫成“老邓”。邓和清1993年研究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师从周国帧教授,1997年以访问学者的身份赴荷兰欧洲陶艺中心研修,现为景德镇陶瓷学院雕塑专业副教授。

从教20余年,邓和清有自己的一套教学理念——寓教于乐。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把教育寄予在乐趣里。通俗来说,就是教育要通过艺术和美的形式来进行的一种教育方式。第一次走进他的课堂,正好赶上他给2012级雕塑3班上民间雕塑课。他正在和学生探讨怎样才能把泥塑作品做得更出色。小至衣纹褶皱,大至体形、量感,从学生的作品出发,引申出作品的源头,或是动手帮助学生修改不准确的形体。一步一步,耐心细致,言语轻柔。

邓和清喜欢与自己的学生聊天,话题无论与艺术是否有关,只要学生能在他面前开口说话,那他定会有说不完的话题。在他看来,艺术教学最重要的是对学生的个性有所了解,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对于师生之间亦是如此。而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师生关系似乎并不太和谐,有些学生四年下来甚至无法完整的叫出一两个曾经教过的老师的名字,更谈不上和老师之间的沟通,这是他所不愿意看到的。邓和清觉得作为一个老师,不应该把个人姿态摆得太高,那样一来学生会有一种畏惧感,本来想和你交流探讨却失去了兴趣,师生之间就没有一个切合点,为师者就不会知道学生心里的想法,不会了解创作作品时的困惑,这对学生是不利的,特别对于学艺术的学生来说。如果一个教艺术的老师不了解所教的学生的天赋,那必定不能很好的去引导学生,挖掘学生的潜力。

在邓和清的教学观念中,他认为,教是目的,教必须通过乐的手段才能实现,教化功能在艺术作品中不应脱离使人获得愉悦的具体形象,欣赏者总是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得到陶冶、教化。艺术中所包含的普遍性的真、善、美必须通过明晰的个性化,转化为个体感性可以直接接受的形式,艺术作品必须是形式与内容的美的融合、统一。因此,在他的课堂上或是在学生的创作中,他极力强调学生不应该只呆在屋子里“玩泥巴”,而应该走出房间,去外面的世界看看、体会,特别是心情不好或是面对作品做不下去的时候。在创作的作品里,不应该是一味的模仿或是没有任何想法的“堆砌”,做出来的作品不要求完美无瑕,但一定要有自己的思想,以致他人能通过这个作品看到一些个性的东西。    

“当一个好老师比当艺术家要难得多。”邓和清说。在他看来艺术家和老师的本质区别是——对象不一样。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所关心所在乎的是自己的作品。而作为一个师者,其职责首先是育人,先成人,后成才。教知识只是一时的,而育人,却影响一个人的一生。同时他觉得,在教学生的时候不能只光想着教一些所谓的理论知识,理论和大道理书上得来终觉浅,唯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帮助学生结合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有所收获。

每个班级都会有性格内向或是专业不好的学生,他们不善于或是不敢与老师进行沟通,一心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的学生一般有些自卑,觉得自己天生不如他人。同样每个专业都有不喜欢本专业打算混过四年拿个毕业证的学生,他们不怎么来上课,就算来上课也不怎么用心。如果邓和清碰上这样的学生,他会想方设法的打破这种“僵局”。细心地观察去发掘每个人的优缺点,从优点入手建立学生的自信心,然后再稍稍的提一下不足的地方。用俗话来说就是“给一颗糖再打针”,效果显著。在他看来,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更何况学生正处在学习的阶段,作为老师不应该只说缺点或是一个劲的夸奖,应该两者相结合,以一个朋友的身份去帮助学生从而使得学生更好的发挥。兴趣永远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要有了兴趣,才会主动认真的投入进去,才会去想问题,想办法去解决问题。而一个对此没有的兴趣的人,就算他来上课,他的身心都是处在迷茫、游离的状态,像只无头苍蝇一般,那样再好的老师也是教不了他什么。同时,在了解学生与他们交谈的过程中,邓和清发现学生的性格会有所不同,或多或少都有他们各自不同于他人的闪光点。他说:“学生新颖的艺术观点、看待问题的角度,有时候真的值得学习。”而在他眼中,从不觉得自己是个副教授有多不一样。

邓和清在教学之余,与其他老师共同研究、编写了《宋代景德镇陶瓷窑业状况》,并获得江西省第十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还编写了《动物雕塑》教材和《美国陶瓷现代性面孔》一书。《动物雕塑》是中国第一部有关于动物雕塑方面知识的教材,前后历时半年。这本书记录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雕塑,所涉及的资料之广、要求之精细,选取自己所需要的图片和资料可不是件简单的事。为此邓和清逢人便说,若是有好的动物雕塑资料记得一定要告诉我啊。除了国内的资料,邓和清还经常自己翻译外国的新旧文献从中获得第一手资料,在他看来,艺术是没有局限的,中国的本民族文化固然重要,但是西方有着更加开放的思想和先进的技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一部分,结合中国的本民族文化,继而创造更加优秀的作品。

201435日,2008级雕塑专业的陈维在QQ空间发表了一条说说:“祝贺邓和清老师获评景德镇陶瓷学院‘我最喜爱的老师’,实至名归!”他说:“我从没见过这样爱好学习的老师,他从不计较得与失,一心专研在教书育人上。走在校道上偶尔见着了,还会和你探讨最新的创作想法或是偶得的好资料,平易近人,所谓良师益友说的就是他。”在邓和清的心中,最重要的位置是老师,用他的话来说:“我首先是个老师,其次是个做雕塑的,第三才是个研究理论的。” 当一个老师很容易,可是要当一个好老师,需要时间岁月的沉淀。



上一篇:设计艺术学院举行退休教师欢送会
下一篇:设计艺术学院召开2014届考取研究生学生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