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美术学院)近日,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大师齐聚我校美术学院,围绕“材料实验、形体语言、文化对话”三大核心开展了为期两周的雕塑与陶艺课程教学,为学子们开拓了广阔的国际艺术视野。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学会名誉主席、挪威艺术家托比恩•卡瓦斯博(Torbjørn Kvasbø)教授,于9月15日起为2024级美术与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开展为期两周的手工成型创作课程授课。课程期间,托比恩教授多次通过多媒体播放,向学生分析讲解了现当代东西方陶艺创作的优秀作品及其创作理念,使学生更明了现代陶艺创作的本质意义及其未来无限发展传承的可能性;在课堂实践过程中,托比恩教授言传身教,不仅现场演示讲解当代大型陶艺手工成型创作的准备工作,技法和工具设备等,还与学生一起进行现场创作。他耐心解答并鼓励同学们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9月15日至25日,在2025国际雕塑教学工作坊项目中,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教授、俄罗斯联邦国防部格列科夫战地艺术工作室艺术家、俄罗斯联邦国家奖获得者、俄罗斯艺术家联盟成员、莫斯科艺术家联盟成员阿列克谢·伊戈列维奇·伊格纳托夫,俄罗斯艺术科学院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助理教授、俄罗斯艺术科学院外事办主任助理、“促进中俄人文交流先进个人”称号获得者(中华人民共和国驻俄罗斯联邦大使馆颁发)、俄罗斯艺术家创作联盟成员、俄罗斯艺术评论家协会会员柳洁修应邀为我校学子授课。


授课期间,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主持行政工作)吕品昌深入美术学院指导工作坊课堂教学,与阿列克谢·伊戈列维奇·伊格纳托夫、柳洁修进行了亲切交流。吕品昌对阿列克谢教授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充分肯定了其课堂示范作品所展现出的高水平写实技巧。他表示,希望阿列克谢教授通过举办讲座和实践教学,协助提升2024级雕塑班学生的专业能力,并以此为契机,积极推进国家一流专业与江西省优势专业建设,进一步推动学校与国外院校之间的合作交流。阿列克谢对我校的教学环境、学术氛围以及雕塑系学生的专业素养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达了未来继续深化合作与交流的意愿。


阿列克谢·伊戈列维奇·伊格纳托夫、柳洁修与本次国际雕塑教学工作坊与系列讲座项目俄方带头人、俄罗斯艺术科学院通讯院士兼主席国际事务特别助理孙锋分别开展专题讲座。阿列克谢作了题为《艺术与时代:彼列亚斯拉韦茨与俄罗斯现实主义雕塑的传承与变革》的学术讲座,以俄罗斯当代著名雕塑家米哈伊尔·弗拉基米罗维奇·彼列亚斯拉韦茨一生的艺术创作为切入点,深入探讨20至21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雕塑的发展脉络与艺术传承。通过梳理其代表作品、创作理念及其在艺术教育中的实践,进一步洞察现实主义雕塑如何在时代变迁中延续、嬗变与重构,进而理解这一传统在当代俄罗斯文化中的地位与意义。

柳洁修围绕当代俄罗斯著名雕塑家亚历山大·尤利亚诺维奇·鲁卡维什尼科夫作了题为《苏联解体前后雕塑艺术的嬗变——以亚历山大·尤利亚诺维奇·鲁卡维什尼科夫为例》的学术讲座,探讨苏联解体前后纪念性雕塑在公共空间中的变迁与嬗变。通过对其代表作品的梳理,观察俄罗斯城市景观中雕塑语言的变化,也思考纪念性艺术如何在当代社会语境中继续书写历史、塑造认同,并回应公共空间新的文化需求。

孙锋作了题为《祖拉布·采列捷利——国际公共空间中的文化构建者》的讲座,从格鲁吉亚裔俄罗斯艺术家祖拉布·采列捷利的纪念性雕塑和大型公共艺术作品出发,探讨其如何在不同国家与语境中运用雕塑介入公共空间,建构跨文化交流的艺术坐标。

9月中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少军教授来校,为雕塑系学子开展了为期两周的玉雕课程授课。


9月15日晚,王少军教授作了题为《艺术与成长》的专题讲座。他谈到,真正的转型并非技法上的追逐,而是意志与内心的显现。一个被仿真的形象并不能等同于真实,他希望通过作品去还原人的本质,触及人性的根源。他将这种创作经验概括为“自觉、自洽与自由”。自觉,是对知识与传统的主动学习与吸收;自洽,是在社会中寻找平衡,使个人欲望与责任相互成全;自由,则是真诚地面对自我,将内心世界转化为艺术的表达。


(责任编辑:刘欢 审稿:兰茜 刘欢)
上一篇:学校召开“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研讨会
下一篇:陶大师生同上“开学第一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