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暑期“三下乡”】景德镇陶瓷大学“文化赋能”暑期社会实践队赴婺源开展调研活动
时间:2025-07-09  点击:[]  作者:  来源:

本网讯(彭瑞)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党的二十大精神,积极响应共青团中央“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倡议,7月7日至8日,景德镇陶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赋能”实践队在指导老师带领下奔赴婺源县,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活动期间,实践队成员综合运用参观学习、访(座)谈、实地调研等多种形式,深度探索婺源乡村振兴模式。此次活动与江西省“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紧密呼应,旨在为基层文化发展注入智力支持。实践队的行动,正是推动这一创新举措在基层落地生根的生动实践,助力基层文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实践队第一站来到婺源文化广电旅游局开展调研,针对婺源文旅融合发展与非遗传承保护工作与婺源文化广电旅游局、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工作人员开展访(座)谈。期间,婺源文化广电旅游局党组成员宋水源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婺源县在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与产品成果以及特色文化品牌打造与宣传推广等方面的情况,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施杰平则从婺源非遗文化资源的基本概况、保护成效、困难挑战、创新发展等方面展开介绍。这次访谈让队员真切触摸到婺源文旅融合的鲜活实践与非遗传承的温度,从文旅品牌的匠心打造到非遗保护的守正创新,每一份探索都让我们对文化传承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体悟。

实践队第二站来到了婺源县农业农村局开展访(座)谈。会上,婺源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汪晓辉向实践队员详细介绍了婺源县“一叶两花”“一蜜两鱼”,中药材、米酒等特色农业产业的发展概况。互动环节,实践队员在王老师的引导下与相关工作人员针对如何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把“好品质”转化为“好品牌”展开讨论。通过此次活动,实践队员们深切感受到,婺源的特色产业早已不是简单的种养售卖,而是深深扎根于当地的绿水青山与徽派文化之中。“好资源”变成“好品牌”,不仅要靠技术提升品质,更要让产业与婺源的文脉、生态优势紧密相连。

实践队第三站前往江西省婺源县江湾镇砚君楼开展实地调研。汪顺清作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歙砚艺术大师,向队员们系统介绍了歙砚1260余年的历史渊源,详解选料、制坯、设计、雕刻等复杂制作工序,并现场演示雕刻技艺,其精湛刀工让山水图案在砚石上栩栩如生,令队员们赞叹不已。互动环节中,宣讲导师王文生引导队员们就歙砚文化内涵、传承创新等问题积极提问,汪顺清结合经验耐心解答,鼓励大家发挥专业优势助力非遗传承。随后,实践队员前往婺女洲度假区开展实地调研,在青砖黛瓦间看非遗传承人指尖流转,听古老唱腔与现代文旅共鸣,真切感受到婺女洲让千年技艺“活”在当下的独特魅力。

实践队第四站来到了婺源县委宣传部开展调研。婺源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詹荣钧以详实的数据与案例,系统阐释了当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战略布局、中长期规划、舆情处置专班以及近年来在对外传播领域取得的丰硕成果。在互动交流环节,队员们围绕宣传工作核心方向、文化传承创新路径及外宣品牌建设等议题提问,詹荣钧副部长一一予以专业解答。座谈会上,宣讲导师王文生引导队员们立足文化传播前沿视角,探索如何借助新媒体矩阵、数字技术等现代化手段,进一步拓宽文化传播边界。

在婺源县新时代文明实践促进中心主任石良根的带领下,实践队员前往第五站茶产业发展中心开展婺源茶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婺源县茶产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卢新松系统介绍了茶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实施计划、政策扶持体系及品牌培育战略等内容,讲解详实深入。实践队员不仅深入了解了茶产业的发展脉络,更真切体会到了婺源茶产业从规划到落地的坚实步伐。

实践队此次婺源之行,通过多领域深入调研,在宣传工作、产业发展、非遗传承等方面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未来,实践队员们将会把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以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赋能。此次实践是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生动践行,也为“四个100”文化导师下乡计划添砖加瓦,持续助力基层文化建设迈向新高度。

(责任编辑:陶梦飞 审稿:刘小清 陶梦飞)

上一篇:【暑期“三下乡”】景德镇陶瓷大学“红土青苗 薪火相传”实践队赴南昌开展社会实践
下一篇:【暑期“三下乡”】景德镇陶瓷大学爱心社党支部暑期三下乡实践队赴浙江杭州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