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2日上午,江苏省南通市海门余东陶瓷文化苑启用仪式在海门区余东剧场隆重举行,标志着这一旨在弘扬景德镇陶瓷文化、促进景德镇与南通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正式对外开放。



余东镇党委书记朱健华主持海门余东陶瓷文化苑启动仪式
上午10时,活动在隆重热烈的氛围中拉开帷幕。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胡银娇登台发表演讲,她详细回顾了我国近代教育家、轻工业先驱张謇与景德镇市及景德镇陶瓷大学的深厚历史渊源,高度评价了陶瓷文化在中国文化传承中的重要地位。
随后,景德镇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景德镇市委原秘书长余振泰发表感想发言,对海门余东陶瓷文化苑的启用表示热烈祝贺,并期望其能成为陶瓷文化交流与传承的新平台,为推动陶瓷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出席海门余东陶瓷文化苑启用活动的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景德镇市原市委书记殷国光在讲话中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陶瓷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陶瓷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符号。他提到,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景德镇考察时,对陶瓷文化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寄望把千年瓷都这张亮丽的名片擦得更亮。
殷国光表示,创建海门余东陶瓷文化苑,就是遵循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为弘扬陶瓷文化、开展交流合作搭建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对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被誉为“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和“民族企业家的楷模”张謇在景德镇兴办陶瓷产业和陶瓷教育历史贡献的纪念。


上海市人民政府原副秘书长柴俊勇也发表了以“情怀”为主题的演讲,深情讲述了陶瓷文化在他心中的独特地位,并对海门余东陶瓷文化苑的未来发展寄予厚望。
柴俊勇说:我参与过众多纪念馆、展览馆的开馆庆典,但唯独参加海门余东陶瓷文化苑的开幕仪式,感触尤为深刻。今日,余东陶瓷文化苑的开幕,无疑具有标志性的意义,它在江苏南通市海门区东镇与江西景德镇之间,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文化桥梁。
谈及文化,他认为它必须具备四性:
一是传承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未断流。陶瓷作为中华瑰宝,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115年前,海门先贤张謇先生便远赴景德镇,创立了江西陶瓷股份公司,并同时开办了中国陶瓷学堂。而今,景德镇市在海门余东镇创办余东陶瓷文化苑,这不仅是历史的巧合,更是文化的接力与传承。
二是渗透性。陶瓷文化已深深融入中国千家万户,并通过“一带一路”倡议走向世界。中国的英文名称“China”本身便蕴含了陶瓷之意,我国外交场合赠送的国礼中,不乏景德镇出产的精美陶瓷艺术品。
三是共识性。长江之水滋养了瓷土,使得景德镇陶瓷名扬四海。步入景德镇,可见“陶阳十三里,烟火十万家”的繁荣景象,以及“窑火夜夜明,瓷器日日出”的繁忙生产。从踩泥、揉泥到拉坯、印坯、利坯、画坯、施釉、起釉,每一步都需精心雕琢,正如《天工开物》所记载:“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习近平总书记曾亲切询问一位老工匠:“老师傅手艺真好!图案是设计好的还是凭手感?”老师傅笑答:“都在心里。”
四是延续性。在景德镇,有数以万计的青年才俊投身于制瓷事业,他们背后支撑的是庞大的陶瓷产业链。余东陶瓷文化苑将成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熏陶的重要基地,确保陶瓷文化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
海门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静在致辞中表示,海门余东陶瓷文化苑的启用是海门区文化事业发展的一件大事,也是陶瓷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她希望文化苑能成为广大陶瓷文化爱好者交流学习的平台,为推动海门区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贡献力量。
活动上,余东镇党委书记朱健华代表海门余东陶瓷文化苑的主办方余东镇党委、镇政府向六位支持、捐献陶瓷的代表颁发了参展证书,以表彰他们对陶瓷文化苑的积极贡献。
南通市政协副主席杨曹明,海门区委副书记、区长沈旭东,区人大常委会主任成伟,区政协主席黄卫锋,区人大副主任江永军,区政协副主席黄樱璐等领导,景德镇市有关部门领导、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和媒体参加了本次活动。


启动仪式结束后,与会嘉宾前往位于余东古镇上的余东陶瓷文化苑参观。











在海门余东陶瓷文化苑,与会领导、嘉宾深入了解了陶瓷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制作工艺,参观了展出的景德镇陶瓷作品。海门余东陶瓷文化苑的建成启用,展示了海门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方面的积极成果,也让博大精深的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为千年余东古镇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中国古代陶瓷是世界科学技术史上一颗耀眼的明珠,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其历史最悠久、成就最伟大。英文单词 china 有两种含义:China即中国,china 就是瓷器。
在世界有“瓷国”之称的中国,景德镇的影响力无疑最大。自宋元以来,景德镇瓷器一直是中国传统陶瓷艺术的杰出代表,特别是从元代至明清时期,景德镇不仅成为中国的“瓷都”,而且也成为世界的瓷业中心,其技艺之高、产量之大、品种之丰、销售之广,创造了世界陶瓷手工业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从宋代起供应着国内与国外、宫廷与民间的大部分瓷器。正如《天工开物》所说:“若夫中华四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

余东陶瓷文化苑突出介绍了海门籍张謇先生与景德镇陶瓷的历史渊源。
张謇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书法家、金融家、慈善家、诗词楹联家。
张謇一生创办了20多家企业,370多所学校,其中就有现在的江西省陶瓷工业公司和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为景德镇陶瓷工业的发展,为景德镇陶瓷人才的培养,作出了宝贵贡献。


展品中有景德镇四大名瓷,分别是青花瓷、粉彩瓷、玲珑瓷和颜色釉瓷。
青花瓷:青花瓷是景德镇四大名瓷之首,以其纯净、朴素、大方、幽美的艺术效果著称。它始于唐宋,兴于元代,盛于明清,清康熙时达到鼎峰,成为瓷器的主流。青花瓷以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还原焰一次烧成,呈现出青翠欲滴的蓝色花纹,具有着色力强、发色鲜艳、烧成率高、呈色稳定的特点。青花瓷不仅是景德镇的骄傲,也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一。
粉彩瓷:粉彩瓷是景德镇创制的新品种,以其柔和的色彩和丰富的层次著称。它始于康熙晚期,盛行于乾隆时期。粉彩瓷在烧好的胎釉上施含砷物的粉底,涂上颜料后用笔洗开,产生粉化效果,色泽粉润柔和,立体感强。粉彩瓷具有国画风味与浮雕感,被誉为“东方艺术珍宝”。
玲珑瓷:玲珑瓷是在瓷器坯体上通过镂雕工艺雕镂出许多有规则的“玲珑眼”,然后以釉烧成后这些洞眼成半透明的亮孔,十分美观,被喻为“卡玻璃的瓷器”。玲珑瓷既有镂雕艺术,又有青花特色,既呈古朴、又显清新。玲珑瓷的历史悠久,是景德镇的四大传统名瓷之一。
颜色釉瓷:颜色釉瓷以其五彩缤纷的釉色著称,红釉光艳华丽,青釉素洁雅致,黄釉明朗清晰,花釉斑驳古雅。颜色釉瓷在1200度以上的高温烧成,具有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颜色釉瓷包括单色釉和多色釉等多种类型,被誉为“人造宝石”。

余东陶瓷文化苑展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育贤、刘远长、熊钢如的陶瓷雕塑作品。生肖瓷雕惟妙惟俏栩栩如生。



赞景海携手
胡慎言
一城窑火一城诗,
景海携手同发力。
对话世界开新篇,
千年瓷都扬美名。
景德海门情
徐铭旺
瓷都景德古韵悠,
江海门户展新猷。
赣苏两地情相系,
携手同行壮志酬。
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张謇故里缅怀先贤,教育与产业报国精神共传承
当天下午,一场旨在纪念张謇、弘扬传统文化及推动陶瓷实业发展的活动,在江苏南通海门常乐镇成功举办。此次活动汇聚了来自北京、南昌、景德镇等地的多位领导、陶瓷工艺美术大师、媒体代表及当地人士,共计40余人参与,共同探寻一段重要的近代景德镇陶瓷史之源,进行了一场“寻根问祖“的文化之旅。












张謇,中国近代史上的杰出教育家与实业家,其教育理念与产业报国精神一直为后人所敬仰。他与景德镇陶瓷的深厚渊源,更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段佳话。
活动当天,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景德镇市原委书记殷国光,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委员、副校长胡银娇,景德镇市人大原副主任、市委秘书长余振泰,景德镇学院原副书记饶亚明等领导与嘉宾悉数出席。全体人员首先向张謇塑像三鞠躬,以表达对这位伟大先贤的高尚敬意。


随后,胡银娇代表景德镇陶瓷大学敬献了花篮,寄托了全体师生对张謇的深切怀念与尊崇。值得一提的是,张謇百年前曾创办了中国陶瓷学堂,这正是景德镇陶瓷大学的前身。

饶亚明则赠送了亲笔摘录张謇名句的书法条幅,以此向张謇精神表达崇高的敬意。

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参与者们深入探究了张謇的生平事迹与伟大贡献。通过珍贵的照片和实物展品,大家仿佛穿越时空,亲身领略了张謇的爱国情怀和实业精神。












此外,众人还实地参观了张謇创办的颐生酿造厂工业遗存,进一步体会了其实业报国的艰辛与执着。


第二天,参加此次活动的景德镇嘉宾,在海门相关领导的陪同下,参观了江苏江海博物馆和海门叠石桥家纺博物馆及规模宏大的一、二、三、四期棉纺城。亲身感受南通市海门区通江达海的优良地理位置,发展壮大的经济规模,勇于创新创业的张謇精神。
此次活动不仅是一次对张謇精神的深刻缅怀与传承,更是一场对传统文化与红色文化的深度挖掘与体验。通过交流与学习,参与者们纷纷表示将秉承张謇的爱国情怀与实业精神,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力量。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彰显了张謇精神的永恒价值,也为推动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海门余东古镇素有学唱京剧的传统,值此余东京剧票友会成立三十周年之际,江西省政协原副主席、景德镇市原市委书记殷国光,特赠送手书瓷板以示祝贺!


京剧联谊会在锣鼓声中开场,众票友你方唱罢我登场,热热闹闹开心快乐的欢庆票友会成立三十周年。
观余东京剧联谊会
—- 塞上瓷语
耄耋票友唱难休,
谁道余东无趣舟?
殷杖首创联谊会,
梨园江海拔头筹。
琴弦袅袅行云梦,
司鼓锵锵急雨稠。
曲不寡兮从必众,
京腔悠韵度春秋。


为余东京剧票友作
——徐冬春
劳作之余即兴唱,
忘却苦楚人性美。
脍炙佳句忠孝义,
家国情怀植乡里。
你方唱罢我登台,
人器协奏悦耳曲。
古镇文化不谢幕,
三十正值起步时。

秋分余东古镇行
——詹晓东
秋风轻拂古街长,
余东古镇照暖阳。
石板路上步轻盈,
古迹斑驳映晨光。
古街深处藏故事,
友人相聚话往常。
殷氏家宴情意重,
美食飘香满庭芳。
余东剧院展新姿,
京剧联谊韵悠长。
陶瓷文化苑新启,
艺术瑰宝耀四方。
城门巍峨立千丈,
古桥横跨水波上。
古寺钟声传远近,
心灵得以得安放。
大饼羊肉味难忘,
海鲜鲜美更留香。
干部群众情融洽,
共赏古镇好风光。
风土人情多纯朴,
邻里和睦笑声扬。
秋分时节景如画,
稻谷金黄满田庄。
愿此古镇永昌盛,
岁月静好共安康。
上一篇:校领导走访慰问老党员、老干部及全省优秀共产党员
下一篇:校纪委召开专项监督工作动员部署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