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杨艳 图/李子欢 姜雨璇)“赣南的一个小县,为什么能够成为享誉中华的革命烈士第一县?”7月6日至7月11日,景德镇陶瓷大学赴兴国县“‘兴’征程 再启航”暑期社会实践队带着这个疑问,踏上了兴国这片浸润红色记忆的热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实践队通过参观红色场馆、寻访烈士后代、开展陶艺体验课堂、绘制红色主题墙绘、进行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形式,跨时空传承革命精神,以实干续写先烈荣光。
探寻革命旧址,赓续红色血脉
为纪念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实践队将兴国县烈士陵园作为实践的第一站。在烈士陵园,实践队队员看到集中安葬的10662名兴国籍革命烈士墓碑后深受震撼,全体肃立默哀并行鞠躬礼。

随后,实践队抵达兴国县革命烈士纪念馆,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参观了刻有23179位烈士姓名的烈士英名廊。在烈士英名廊外,实践队集体诵读了诗歌《不朽》,以表达对先烈的崇高敬意。
兴国红色资源丰富,全县革命遗址和旧址遍布近20个乡镇、200多个村庄。实践队先后走访了将军馆、苏区干部好作风陈列馆、长冈乡调查会会址、长冈乡调查纪念馆、土地革命干部训练班旧址(潋江书院)和官田中央兵工厂,深入了解苏区革命历史,深刻感悟伟大革命精神。一件件承载着历史记忆的遗物、一尊尊烈士的雕像,将实践队队员们带入了那段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岁月。

实践队队员曾梓欣表示,“通过参观红色场馆,我们不仅重温了那段血与火、生与死的考验,更让我们深刻体会到兴国人民在争取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过程中所作的巨大牺牲。”
穿越历史时空,映照初心伟力
今年是邓振询烈士诞辰120周年,实践队受邀参加由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党史工作办公室联合兴国县举办的“革命生死为大众——邓振询烈士生平史料展”。在这次活动中,实践队聆听邓振询烈士的孙女邓春兰深情讲述的革命故事,并在邓春兰的带领下,实践队朗诵了邓振询烈士留下的诗词,仿佛与英烈跨越历史时空对话,感受字里行间所蕴含的坚定信念和革命豪情。

寻访烈士后代,铭记英烈精神
为深刻领会革命精神的内涵,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有幸寻访到了两位兴国籍烈士的后代,听他们亲述烈士的英勇事迹。其中一位是熊梦辉烈士之子熊桂芬同志。熊桂芬向实践队队员展示烈士证件及遗物,讲述烈士的英勇事迹。熊桂芬作为一名退休的人民教师、老党员,秉承父亲的优秀革命精神,在教育领域默默奉献,并在兴国红军桥的建设过程中,为解决当地居民的出行难题积极向政府献言建策。另外一位是江善忠的孙子江国生同志。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时曾提到江善忠烈士跳崖的壮烈事迹。江国生作为一名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不仅在合富村积极弘扬革命精神,而且鼓励村民有效利用闲置土地,为村庄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兴国县烈士纪念设施保护中心副主任李祚波接受实践队采访时说到:“兴国县牺牲的烈士数量居全国各县之首,这背后是兴国籍烈士对革命的坚定意志和不渝信仰。正是无数像熊梦辉和江善忠这样的烈士的英勇牺牲和无私奉献,才得以有我们如今的幸福生活”。
陶艺筑童梦,墙绘映红心
在官田村八一爱民学校,实践队为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堂生动的陶艺体验课。队员们引导小朋友动手捏制陶艺作品,为小朋友们讲解陶瓷知识,让他们实践中亲身体验陶艺的乐趣、感受陶瓷文化的魅力。

此外,实践队以《童心向党,筑梦启航》为主题,在学校内墙上开始红色主题墙绘创作。队员们不畏酷热,在高温下创作6小时,最终完成了一幅生动的墙绘作品。墙绘作品寓意着青少年在党的引领下,勇敢追逐梦想,同时体现了红色基因的代代传承。

宣讲“兴”征程,启航新时代
在兴莲乡官田村会议室,实践队队员结合兴国苏区的发展实际,以亲切朴实的语言、生动的案例展开宣讲,向村民传播党的创新理论,激发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投身乡村振兴的热情。

此次社会实践,实践队深刻体会到了兴国这片红色土地上的深厚底蕴。从烈士的英勇事迹到后代的传承,从历史的回响到新时代的呼唤,每一步都是对初心的坚守和使命的担当。“兴”征程,再启航。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实践队将肩负时代使命,传承革命精神,以实际行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

(责任编辑:陶梦飞 审稿:吕丽芳 刘小清)
上一篇:【大思政实践】景德镇陶瓷大学陶阳里历史文化街区调研实践队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下一篇:校纪委督查学校2024年高考招生录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