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文/马陈龙 图/黄文英)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7月2日,景德镇陶瓷大学法学系实践队前往乐平市南界首村,开展“红绿耦合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旨在引领法学学子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农村实际问题解决,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

(图为实践队参观红十军纪念馆 李彦谕摄)
实践队走进南界首村红十军纪念馆,学习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革命建军史,认真听取讲解员关于方志敏、邵式平、黄道等无产阶级革命家组建红十军、反“围剿”军事行动等内容的讲解。一张张泛黄的历史照片,记录下了革命先辈们英勇无畏的身影;一件件闪耀着革命的历史文物,则无声地诉说着那段艰苦卓绝的岁月,让实践队员们深受震撼。

(图为实践队参观南界首村村史馆 黄文英摄)
随后,实践队走进南界首村村史馆。据《扶风马氏宗谱》记载,元代马氏在此建村,对当地文化有着深远影响。同时,南界首村作为“洪马精神”的发源地和红十军建军地,“忠毅爱国、坚韧不拔,执着进取、自强不息”的洪马精神也感染了每一位实践队员。村史馆内设有多个展厅,通过文字、图片、实物等多种形式展示南界首村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以及革命斗争历程,特别是关于红十军的展览,成为实践队了解这段历史的重要窗口。

(图为实践队入村调研 黄文英摄)
实践队先后前往南界首村多个核心区域调研,包括当地党群服务中心、纺织厂、果蔬超市、酿酒厂等场所展开全方位、多角度的红色资源与乡村发展相契合的访问。实践队员分别就南界首村现有红色资源、产业发展情况、乡村现有人口、营商环境和发展现实困境等进行调研。通过与村民、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进行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并基于这些第一手资料,实践队员就如何深度整合南界首村资源提出可行性建议,精准助推南界首村乡村振兴发展。
在深入南界首村调研过程中,实践队不仅探索了南界首村的红色文化底蕴,还走访了村里的就业之家。了解当地特色农产品,诸如干香菇、土榨菜籽油、原生态蔗糖等,同时调研当地特色农产品经营模式和消费市场,为实践队员们提供了了解当地乡村振兴新路径的宝贵机会。

(图为实践队参观沃博生态园 余伊敏摄)
在南界首村村支书的带领下,实践队探访当地企业——沃博生态园。南界首村拥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沃博生态园充分运用当地优势,打造了一个集药材种植、生态休闲、旅游观光、娱乐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园区,据了解,现已直接带动南界首村村民就业120余人。“现在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每天都会有人来园里参观。”当实践队问及生态院内除草的工作人员,他这样回答道。沃博生态园开创出一条集文化、农业、旅游于一体的“三产联动”乡村振兴新模式,无疑能够为实践队探索南界首村“红绿耦合式发展”新模式有所裨益。

(图为实践队为南界首村村民开展普法宣讲 黄文英摄)
在调研结束后,实践队成员利用自身专业特长,为南界首村村民带来了一堂别具特色的“防范诈骗,平安乡村”为主题的普法讲座。通过用典型的案例分享一些常见的诈骗类型,让当地村民了解电信网络诈骗、电子产品诈骗、理财产品诈骗等多种新诈骗形式,提醒大家要时刻保持警惕,增强防范意识,守好自己的“钱袋子”。
踏足红色乡土,法学系学子深入挖掘红色资源,聆听革命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血脉,同时领略乡村独特韵味,此举是积极响应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实践。实践队员们不仅在知识的殿堂里汲取养分,更将所学智慧带入田野,以红色文化为引擎,以绿色资源为助推,通过实地调研,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三下乡”活动,不仅是法学系学子的一次深刻的社会实践教育,也是他们以实际行动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生动体现。通过挖掘红色资源、促进绿色经济发展、普及法律知识,青年学子们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南界首村乃至更广阔乡村的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与智慧。他们以青春之名,书写着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华章。

(图为实践队合影 黄文英摄)
(责任编辑:吕丽芳 审稿:刘小清 吕丽芳)
上一篇:校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加强党的纪律建设的重要论述
下一篇:【大思政实践】景德镇陶瓷大学“牢记嘱托强国有我 行走赣鄱感恩奋进”陶瓷文化推广队开展暑期大思政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