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大众摄影》杂志图文报道我校毕业生创新创业故事
时间:2015-07-23  点击:[]  作者:  来源:

本网讯  2015年第7期(A版)《大众摄影》杂志以《“景漂”和他们的工作室》为题,4个版面图文并茂报道我校毕业生创新创业的故事。

“景漂”和他们的工作室

文 图 熊盛文

编者按

在瓷都景德镇有一群被称为“景漂”的人,它是一个与“北漂”、“海漂”类似,但本质完全不同的人群。和在大城市努力奋斗,设法打下一片天空的“北漂”、“海漂”不同,“景漂”大多数是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毕业生,既有景德镇本地人,也有陶瓷学院毕业的外地人,还有一些外地院校的毕业生。他们依托陶瓷产业,在景德镇这个小城市创造出一片独特的天地。

手绘陶瓷。摄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熊盛文 摄

最后一刀。摄于景德镇三宝路曹锷山工作室。熊盛文 摄

心中有佛。摄于景德镇三宝路谢振华工作室。熊盛文 摄

景德镇三宝路,学生正在精雕细琢。熊盛文 摄

曹锷山工作室。 熊盛文 摄

马到成功。摄于景德镇三宝路谢振华工作室。熊盛文 摄

老板和伙计。摄于景德镇陶艺街。 熊盛文 摄

     景德镇陶瓷学院的毕业生,大多在校学习时就开始了创业历程。今年27岁的谢振华,大二开始创业,起初花300多元买了一个和泥机,自己和泥、拉胚、绘画,借别人的窑烧制,产品自产自销。四年的时间他已小有成就,不仅有了温馨的家庭,买了钟意的小车,还积累了一定的资产,在陶艺街拥有20多平方米的店铺。租用了一个500多平方米的厂房,购买了2台汽窑,还长期请了几位师弟、师妹帮助绘画和雕塑,并帮助一些在校学生烧制他们的作品。可能就在他的工作室,那些与他有业务来往的在校大学生扬起了自主创业的风帆。

 在谢振华的陪同下,我们看到不少与他经历相似的学友,大多是夫妻搭档,共同撑起自己的一片蓝天。曹锷山是比谢振华高两届的师兄,谢振华坦诚地说,他的创业得益于师兄的帮助。一位去年毕业的山东籍陶瓷学院的女学生,与早她两年毕业的广东籍师兄联袂,夫妻俩租用一栋民居,开设了自己的工作室,专门制作茶具。他们生产的茶具别具特色,全手工制作,生意非常红火。

 陶艺街就在景德镇陶瓷学院老校区附近,近一公里的小街有近百个店铺。这片街道的经营者大多为“70后”、“80后”,是景德镇最年轻、最活跃的一条街。典雅的装饰,独到的设计,精致的瓷器,无不展示出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气息。在这里,活跃着一批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白天他们在工作室忙碌,晚上就在这条小街上与客户交流,探索产品的方向,寻找创新的机会。陶瓷学院不少大一、大二的学生,帮助他们看店,收入虽然菲薄,但也许这不起眼的收入就是点燃学生们创业激情的火种。

 为了扶持大学生创业,景德镇专门设立了大学生创业园。这里建起了三层高,包含有上百个工作室的创业大楼,还有专门的宿舍楼,为刚毕业的大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服务。创业大楼的工作室大部分都已经出租,不少在校生、毕业生在里面专心致志地创作。一对即将毕业的恋人专心地画着茶具,一对从西安美院毕业学生不远千里来到创业园施展梦想,还有一位即将毕业的研究生正与女朋友一起制作自己的毕业设计。在这里,大学生们不仅享受了政府的优惠政策,而且抱团取暖、相互帮助、相互激励。

 “室无瓷不雅,人无瓷不贵”。景德镇陶瓷这绚丽的瑰宝,制瓷这独有的技能,为景德镇陶瓷学院的学生创业提供了机会,让他们“点石成金”、“化泥为宝”,成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

 

关于摄影师

    熊盛文: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爱好人文摄影,出版有摄影专集《青灯童趣》。2012至2014年间在景德镇工作之余,拍摄了一批反映大学生学习生活的照片。

 

上一篇:【暑期社会实践系列报道】信息工程学院暑期社会实践队走进湘湖中心小学关爱留守儿童
下一篇:我校获批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