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双年展深度访谈 | 专访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焦兴涛
时间:2024-03-07  点击:[]  作者:  来源:

 

焦兴涛

四川美术学院副院长,二级教授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中国雕塑学会副会长雕塑作品获得第十三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暨第三届中国艺术奖金奖第十二届和第九届全国美展铜奖“第五届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领衔获得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领衔团队获得“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称号

发起贵州“羊磴艺术合作社”以及“明天雕塑奖”

Q :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的定位是突出当代性、国际性,兼具艺术性、学术性的文化品牌,您觉得本届双年展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A双年展作为一个文化事件,最大的亮点就是开放和兼容,在中国,在景德镇,同时展出如此众多的不同逻辑和文化语境下的陶艺作品,本身就是一种成功。

展览邀请了国内外众多当代知名陶艺家担任评委,海纳百川,使双年展具有当代性、权威性和丰富性。

这是国内众多展览中,能够比较完整地看到中国以及世界各国运用陶瓷媒介进行艺术表达的展览,他们以陶瓷为材料的艺术媒介,在雕塑、器物、综合装置、观念艺术等方面的实验和探索,为大众提供了丰富的样本。

 

双年展现场

 

焦兴涛|每个人的美术馆

Q :“原始现场”的本意是指未遭到破坏和变动的现场,在景德镇国际陶艺双年展的语境下,怎样理解这个词?

A :其实就是展览离开美术馆,与城市中最真实的陶瓷历史和活着的人和文化的接触和对话,景德镇的古窑址、“鬼市”都是很好的生活生态的现场。

双年展与城市、与传统、与工艺的互动是极其重要的与景德镇的“在地连接”,打破展览、作品与地方的界域,强化艺术与城市、与大众之间的连接。

在景德镇真实的时空里,这些充分的、丰富的、正在发生的、从古代到当下的庞杂的信息,和双年展有一种真正的对话和共处,让大众无需刻意联想,就知道这是景德镇,展览也只能发生在景德镇。

这种“在地连接”可以通过更为丰富的展览事件和形式来实现,让展览不只是停留在视觉的、感官上的艺术欣赏,大众与展览、展览与城市发生关系,好的展览一定是让艺术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这是景德镇双年展未来在全球领域获得成功的重要前提。

焦兴涛|理想国金中心(现场)

Q :确实,在双年展上我们也看到以轻松、幽默的表现方式反映当下生活的题材,在您的创作中,也不乏幽默、戏谑的作品,比如《理想国金中心》里的彩色海洋球,代表着艺术与生活的关系是愉悦的、日常的,艺术家们似乎达成了某种共识,摒弃了“严肃的艺术”这一观点,对此,您怎么看?

A :我认为,幽默是最好的“反宏大叙事”的方式,为什么要“反宏大叙事”呢?因为当崇高变得无可置疑的时候,比如今天的艺术,探究“艺术的终极功能”“救赎意义”等,高蹈而不着边际。

艺术作为商品又是非常市场化、商业化的,所以幽默一下,同艺术、同大众开个玩笑,把可以端着和紧绷着的样子松弛一下,很好。

我现在的创作最关心的就是“去形式化”,尝试在经验系统之内增加适度的挑战大众是能够接受的。既然不想迎合,那么以卖关子的姿态邀请,对我来说更有意思。

 

双年展入选作品

Q :本届双年展上出现了不少具有公共艺术属性的陶瓷雕塑,作为中国中青年雕塑家的代表人物,您如何评价陶瓷材料在当代众多雕塑媒介中所处的位置?

A :陶瓷材料的优势在于它的文化属性非常强烈,借着文化属性顺势创作,会比较轻松,但想赋予它新的意义就很难。所以陶瓷雕塑在今天既容易又艰辛,视乎作者只是想要一个编码清晰的简单的表达还是有新的观点赋予陶瓷材料时代性。

假如我要用它,首先就要刻意忘记所有关于它的文化联想,不被巨大的材料特性所裹挟,找到一种适合的语言方式,让陶瓷在作品中出现时,没有关于这一材料的任何前置的意义的联想,纯粹的自然材料之间发生的关系,它是之于身体和心理的东西,甚至潜意识的东西,它剥离了材料意义的覆盖和背负巨大的材料背后的文化意义的解读,回到材料本身,你才可能创造新的形式和语言。

双年展入选作品

Q :此次双年展由多国评委共同评选出的最高奖作品是一件综合装置《霜翎》,其中有陶瓷、木雕、砂石等综合材料,请以这件作品为例,谈谈当代陶瓷雕塑在双年展上的创新性表现。

A :雕塑家关注的是作品的空间、形式和材料,首先这件作品是采用瓷、木、沙石等材料制作,改变了固有的关于陶瓷这种材料的唯一性和纯粹性。

其次是它的呈现形式,以悬挂的方式,将这么大体量的装置在空间中进行展示,除了创意构思之外,也比较考验作者的工艺技术水平,从中体现他们对工艺与观念协同的理解,贯穿作品的木质材料和与陶瓷相匹配的雕刻在展示效果上是比较突出的。某种意义上,这件作品运用多种媒介共同呈现出装置艺术的形式语言。

 

双年展景蓝奖作品《霜翎》

从当代艺术的角度,创新很重要。当一件作品可以按照惯常的方式审视其语言结构时,它就是在我的知识体系里、意料之中的存在,并不能激发另一维度的思考。

所谓创新,就是给人以意料之外的感受,比如我在双年展上看到的作品,有很多会让我停下来仔细观察,作者大多是国外的,这也恰恰突显了双年展的国际性,他们提供了一个在中国本土文化语境中,不一样的逻辑和语法,它所呈现出的世界是他理解的、看到的、再创作之后的不同的世界。

每个人都在一种体系里,这是毫无疑问的,艺术家主动、自觉地冲出自身宇宙,寻找不为所知的更大的星系,这是非常重要的创新手段之一。

 

上一篇:我校召开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招标项目申报工作第二次推进会
下一篇:我校开展2023年度辅导员工作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