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吕丽芳)“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在我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
我校广大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大家纷纷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高瞻远瞩,意义深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要深刻领会这次讲话的重要精神,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江西故事,讲好陶瓷故事,继续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
守正创新 传承中国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了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一名在景德镇陶瓷大学从事艺术创作、高校教育工作30年的陶瓷人,我深受鼓舞、干劲更足。”景德镇陶瓷大学国际学院院长张婧婧说:“我将努力创作设计出更多能代表中国文化的陶瓷作品,为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建设贡献力量。”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陶瓷作为中华优秀文明的符号和代表,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不断的文明的重要体现,代表着中华民族优秀智慧的结晶,也承载着东西方文明沟通互鉴的重要作用。”景德镇陶瓷大学古陶瓷研究中心主任李其江深有感悟。他表示,作为一名传统陶瓷科技工作者,要努力做好陶瓷文化的价值阐释工作,深入探索陶瓷文化所蕴含的科技内涵。同时,要将这一优秀文化进行合理的保护利用,让更多的人了解陶瓷,感知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保护好、研究好和传承好陶瓷文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我国文化建设贡献智慧与力量。
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刘晓玉表示,我们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吉州窑陶瓷烧制技艺的省级代表性传承人,肩负着保护、研究、传承、发展、创新非物质文化产业的重任。将吉州窑陶瓷艺术引入课堂,一方面,既能开阔学生们的视野,增强素质教育的吸引力,又能让学生们在追求民族艺术、感受艺术的过程中,开启他们的梦想之窗,健全他们的人格培养,进而提升民族自信心;另一方面,在课堂上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将自身所掌握的精湛技艺无私地传承下去,也能使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有人。
谱写华章 讲好陶瓷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景德镇陶瓷大学博物馆副馆长李伟表示,作为高校博物馆的工作者,我们要承担好文化传承和社会教育的责任,注重陶瓷文化的展示与传承,通过各类手段,让更多的人了解陶瓷文化,不断讲好陶瓷故事,推动陶瓷文化的创新发展,展现中华文化的灵魂与魅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要积极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更加生动、形象地展示和传播陶瓷文化,努力推动陶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谱写中华文化的华章,让陶瓷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景德镇陶瓷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张茂林谈到,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高度概括了中华文明具有“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的突出特性,是对中华文明的“精准画像”,论述精辟,发人深省。陶瓷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元素之一,景德镇是陶瓷文化皇冠上的明珠。作为陶瓷大学的一名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深入研究和阐释好中华传统陶瓷文化的精髓,讲好陶瓷故事;要努力保护、传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陶瓷文化,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要用实际行动践行文化自信,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添砖加瓦。
“‘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让我们能够在更广阔的文化空间中,充分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理论与制度创新。”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王磊峰受到鼓舞。他表示,景德镇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景德镇陶瓷古色文化和生态绿色文化。作为一名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不断在思政课程中充分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将本土特色文化通过运用思辨式、启发式、体验式、情景式等教学方法,讲好红色故事、讲好陶瓷故事,既能让学生充分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思想伟力,又能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同时,通过“美术思政”实践教学形式加深学生对思政课的认同,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进一步增强文化认同感,充分发挥思政课育人的主渠道作用。
坚定信念 担负文化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从事高校教育文化研究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景德镇陶瓷大学陶瓷文化高等研究院青年教师刘为宇受到启发。他谈到,作为一名从事陶瓷文化研究的青年教师,应在科研工作中围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结合”,特别是“第二个结合”的深刻内涵和重大意义,探究新时代如何构建中国特色陶瓷学术体系。陶瓷作为中国文化的典范并非囿于一人一器的造物,其内隐的物质与精神文化层在中华文脉中意义深远。围绕陶瓷文化与西方学者形成积极对话、构建中国话语,是新时代陶瓷大学文化工作者的责任与使命,也是为人类的“陶瓷”概念提出新的解答方法和诠释视角。
2023届艺术专业伊拉克籍留学生马吉谈到,由于对中国文化尤其是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喜爱,自2014年我来到千年瓷都的景德镇陶瓷大学读本科和硕士研究生,就深刻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学习期间,我通过举办个人画展,参加各类文化竞赛与文化交流活动,让我对陶瓷文化艺术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我也通过邀请阿拉伯国家的艺术家们来学校国际陶艺工作室驻场、向其他留学生分享优秀陶瓷艺术作品等方式,不断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融合,为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作出贡献。作为陶瓷大学留学生,我会继续坚持陶瓷艺术创作,以陶瓷为媒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共同推动世界文化繁荣发展。
考古文博学院2020级科学技术史硕士研究生李娜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创新座谈会上的讲话,让我重新思考了青年学生如何担当文化使命的问题。作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的研究生,我们要努力担当青年学生的责任使命,不断践行“诚朴恕毅”的校训精神,以继承和发展陶瓷文化为己任。在校期间有幸参加各类文化交流活动,在参与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高峰论坛、重现光华—红色陶瓷作品修复成果展、丹心报国 薪火相传—留学归国科技人员与百十年陶瓷黄埔展览、“求古归元”元青花国际学术研讨会等活动过程中,我深受陶瓷文化艺术的魅力熏陶,惊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作为新时代青年学生,我们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努力创造属于新时代的陶瓷文化,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自己的力量。
(责任编辑:刘小清 审稿:计颖 兰茜)
上一篇:2023年江西省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工作调研座谈在我校召开
下一篇:校党委书记李良智调研推进基层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