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陶瓷资讯》报】陶业思潮/陶院草根谈“陶院现象”
时间:2016-01-22  点击:[]  作者:  来源:

文/《草根说陶》专栏 熊里

国家轻工部原部长、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专职副会长杨自鹏曾感慨:陶院是陶瓷行业“黄埔军校”;华南理工大学一教授曾对陶院名誉院长秦锡麟教授调侃说:“在我们的地盘,华南是输给陶院了”;佛山曾经流行着一个专属名词,叫做“陶院现象”;陶瓷行业,日渐白日化的市场竞争中也在潜移默化中铸就了一股“陶院精神”。

没错,笔者也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是一名“陶院草根”,今日却要执意行文,斗胆讨论“陶院现象”。

引以为傲的陶院领袖群


在佛山陶瓷行业,有三大块领袖群,分别是:以南庄老板为主的本土领袖群,以福建老板为主的闽商领袖群,还有则是以景德镇陶瓷学院毕业生为主的学院派领袖群。

乐华集团(含箭牌、法恩莎、安华、赛维亚、维迅)谢岳荣、科达机电卢勤、欧神诺陶瓷鲍杰军、简一大理石瓷砖李志林、鹰牌陶瓷林伟、金意陶陶瓷何乾、楼兰陶瓷吴宇风、新美陶瓷吴南昌、自然的陶陈焯佑、雅士高夫陶瓷陈彦斌、特地陶瓷李强、钻石集团陈雄飞、道氏制釉荣继华、迈瑞斯科技吴桂周、科捷制釉詹长春、华山色料程国胜、大千色料张晓夏、中鹏热能科技万鹏、力泰压机杨德计、前东鹏副总“金花米黄”缔造者徐平、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副秘书长尹虹、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副理事长吴跃飞……这一串行业耳熟能详的名字,真所谓是将星灿烂、数不胜数。将这些业内众多骨干企业的老板或高层,以及行业协会的领导,归纳起来称之为景德镇陶瓷陶院学子们组成的学院派领袖群,决不为过。

听闻在2006年8月3日,南庄镇曾操办过一次景德镇陶瓷学院历届校友大聚会。那时到现场的校友就有800多人,据统计那期间在佛山陶瓷行业工作的校友多达3000人,那还只是2006年的数据。十年过去了,随着佛山陶瓷产业的大转移,加上行业人员流动和流失较大,佛山陶院校友总量的递增速率也许并不很大,但那批“92派”(90年代初下海的)陶院学子已经成为业界领袖,是陶院人永远的骄傲。


赶在天时、地利、人和时


认真分析下这批校友的成长和成才经历,会发现他们身上的几个共同点:

首先,这批行业内的领军人物、让人尊敬的校友们,绝大部分都是毕业于1980年至1990年之间,赶上了广东沿海地区改革开放的春风。那正是经济快速增长、企业迅猛发展的时候,他们在陶院学到的基础知识和扎实理论,也正是企业突破技术瓶颈所迫切需要的。想学以致用,又恰遇改革开放的大浪潮,因此说,这批校友赶上了行业的“天时”时期。

其次,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是先留校任教、然后再下海,如鲍杰军、吴桂周、万鹏、徐平、吴跃飞、詹长春等,他们可谓是将实践和理论恰到好处地无缝对接;还有几位则在名胜一时的佛陶集团工作过,积累了相当的经验,然后出来创业打拼,如卢勤、李志林等,他们清晰地认识到了当时国企的诸多弊端,毅然决然放弃铁饭碗。从内陆来沿海、从学校到行业、从国企进名企,老一辈陶院人又占据了“地利”的优势。

最重要的,这些人都是有胸怀、有远见的企业家,而不是旨在赚快钱的生意人。以卢勤所缔造的“科达系”为例,听闻卢勤在办科达时,不是寻求资本注入增加股东,而是寻求技术及管理互补增加股东,每一个新股东加入时都会重新进行资产清算,库存多少、发出设备多少、半成品多少、材料多少、应收款多少等等都会算清楚。比如得出总资产是5000万,每股50万,要占10股就要投500万,新加入的股东没那么多现钱,就跟公司签订协议,所欠入股的钱在每年分红中抵扣。就这样,科达先后容纳了鲍杰军、吴跃飞、吴桂周、冯红健等多位精英和行业奇才,这些人在不同岗位都是为自己而工作,而不是帮卢勤打工,所以科达能够拥有今天,绝非偶然。什么叫“胸怀有多大,就能做多大事”,什么叫抱团发展,科达就是最经典的案例。我想,从科达系走出来的鲍杰军、李志林、冯红健、尹育航等人之后自己创办企业,或多或少也都传承了老科达人的精神,人人身上都怀着“人和”的情怀与信念。


每一代“陶院人”任重道远


今天写下这样一篇文章,并非是想炫耀“陶院人”这个身份。“现在所经历的每件事,现在所遇见的每个人,也许都会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写下此文,也算是自己接触行业几年来,对所有的遇见做一个串联吧。

作为一名陶院毕业生,能够在有着如此众多优秀校友的行业里工作,我们是何其的幸运与幸福。北大某教授曾说:“在偌大的人际关系网络中,学友及校友这层关系显得特别又有趣。当你有着某种名校的血统,自然而然地加入了名校俱乐部的功利网络之中,便掌握起某些重要的社会资源。”尽管景德镇陶瓷学院还称不上名校,但每一位陶院人在加入行业之后,也便拥有了更多资深而优质的资源。

然而,卢勤和他的“科达系”成功,以及其他早期校友前辈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勤奋努力和天资聪慧外,还源自当时市场的需求,那是个乱世出英雄的年代。然而当今的我们,处于市场产能严重过剩、人才需求较为饱和的时期,可能已经没有了那样的机会,因此前辈们的成功是我们没法复制的,只能作为学习和参考。

我们这一代的毕业生,也许是受大环境影响,被描述最多的就是“浮躁”,一毕业就想获得高薪,看到哪里工资高就立马跳槽。近几届陶院学生从业最多的领域是市场营销,因为从事营销相对来说收入要高些,有的刚毕业月薪就能上万;而从事技术开发的要想获得同样的薪水,至少也得沉淀3年以上时间。

行业经过30多年的高速发展,社会和市场不断向前走,再成功的人士也都会有退居二线和离开职场的一天,我们晚辈也定会迎来属于我们的机会和舞台。为什么我们不能耐心一点,让自己成长为一个优秀的工程师?随着老一辈企业家渐渐老去,市场又没有新企业生存的空间,为什么我们不能去做一名优秀的职业经理人?在这个专业分工愈发清晰的产业链里面,为什么大家都希望像前辈校友们那样做一个成功的老板?华夏陶瓷网总编辑刘小明曾说过的一句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一个以培养工程师为主要目标的工科院校,大家树立的标杆却都是企业家,长期下去必然会导致整个行业“研发创新”的衰落。


最后,希望我们陶院走出来的年轻一辈,能熟知自己行业的最新声音、活跃人物和权威著作,能抱团发展、携手并进、茁壮成长,有朝一日我们也能从前辈们的手中接过行业更新换代的大旗,不枉做一名“陶院人”。

仅以此文,献给每一位在行业里拼搏的“我们”。(以上所有文字均为笔者本人的浅薄看法和观点,作为行业晚辈,行文过程中直接称呼各位前辈的真实名字,在此也深表歉意。)


上一篇:材料学院召开第三届教职工大会第二次会议
下一篇:【图片新闻】雪中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