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发挥科研优势 做实科研育人——新能源材料教研室系列报道之三
时间:2019-05-30  点击:[]  作者:  来源:

2018年,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学生的一次性就业率达到100%,毕业生本行业就业比为44.8%该专业毕业生培养质量不断得到行业认可。在当前工科专业认证和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行业对学生的实践和创新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年来,新能源材料教研室通过吸纳学生进入教师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赛事、企业工厂生产实习,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激发学生科研潜能

良好的科研支撑使教研室建立了完备的实验室,他们利用自身的科研平台,鼓励学生从大二阶段开始进入实验室,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课题当中去,通过不断接触,直到学生可以动手做实验,形成创新意识

王硕是2013级本专业学生。为了更全面地接触所学专业,王硕大三暑假没有忙着回家享受自己大学期间的最后一个长假,而是选择了留在学校实验室,跟着老师做与专业有关的创新实验。回忆起那段日子,王硕记忆犹新。由于实验室在新厂校区的材料楼,而王硕住在湘湖校区,两地相隔10公里,湘湖校区门口的公交就成了当时王硕和他的同学最依赖的交通工具。实验室有些试剂具有一定的腐蚀性、毒性,实验之前需要做好防范措施。穿上实验服,戴上口罩、手套,王硕开始了他的实验。称量药品、量取试剂、涂刮覆膜、组装电池……每一个实验步骤,他都会认真谨慎对待。

“我还记得当时做的实验项目是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改性研究,这是一种新型清洁的新能源应用,模拟自然界中的光合作用原理,只要太阳光一照到电池上,它就会源源不断地开始发电。在实验不怎么忙的时候,我会打开中国知网,搜索查看一些与实验有关的资料。”王硕当时的实验指导老师是教研室的王艳香教授。她时常会给同学们分析实验数据,王硕每次都全神贯注地聆听着。除去之前做过的基础实验,大三暑假才是王硕真正意义上第一次进实验室,有很多专业知识比较欠缺,对实验室的了解也比较少。王艳香老师在实验中悉心仔细的教导,让王硕很快适应了实验室生活。“王老师平易近人,学识渊博,能遇上这样的好老师是我在学业上的幸运。”王硕回忆说。2015年,王硕参与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2016年以第二作者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

现在王硕在广东佛山陶瓷卫浴行业工作,对于大学期间的科研经历,他说:“在参与老师的课题项目时,他们教会了我丰富的科研知识、寻找资源的方法,在做实验过程中我学会了细心。实验步骤中每一小步都会影响整个实验结果,所以不仅要有完善的科研资料,对一些细节的把控尤为重要,这对我在今后工作中的细节处理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研室以科研项目为动力,使学生在本科阶段接触到学术科研的前沿知识,激发学生的科研潜能。教研室的青年博士已到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访学,教师的学术视野得到了开阔。他们在燃料电池、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3项,科技部、教育部及省市级项目26项;发表科研论文71篇,其中SCI收录26篇、EI收录17篇、中文核心21篇。该专业本科学生署名发表论文6篇,2014级新能源材料专业赖日怡、韦美恒、黄立伟等署名发表实用新型专利2项,这在学校其他专业都是不多见的,教师在其中所起的指导作用和影响力不可低估。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近年来,教研室打破传统课堂“满堂灌”的教学思想通过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组织学生探索科学与实用创新产品开发与设计开发了发电陶瓷、便携陶瓷发电设备、喷雾热裂解仪器等多款高科技含量产品,并带领学生参与国家级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指导学生在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国家级银奖1项、国家级铜奖3项省级银奖1项、省级铜奖2“创青春”江西省大学生创业大赛中获金奖1项,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三等奖1项等奖项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

2018年,2016级新能源材料专业的程昕蕊及其团队的《变废为宝——汽车排气管上的“发电机”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得省级铜奖。在介绍作品创意来源时,程昕蕊侃侃而谈,我国主要大城市机动车数量不断增长,机动车尾气已成为城市大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使用汽油的小型车虽然排放的是气态污染物,但碰上雾天也很容易转化为二次颗粒污染物,加重雾霾。于是我们想制造一件能有效控制汽车尾气排放合理利用能源的汽车排气管

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时程昕蕊正读大二,当时很多专业知识、项目计划书的撰写还没有了解到位,教研室徐序、孙良良老师给予他们悉心的指导。省赛第一轮时交的是电子材料,每一个标点符号老师们都认真检查。在第二轮比赛路演时,老师还重新梳理讲稿重点,更是细心到对讲解时的姿态进行纠正。”程昕蕊说。

令程昕蕊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当时不是很明白蜂窝陶瓷、丝网印刷等专业知识,教研室徐序老师与通了一个多小时的电话,把这些专业知识点一步步从头讲解清楚,帮助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让她受益匪浅。“参赛带给我最大的收获不是获得了荣誉,而有了更大的学习动力,感受到了老师们对知识的精益求精和对科研一丝不苟的精神。创新其实并不遥远,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同学愿意创新、敢于创新,在创新中得到更好的成长,做自己的创造者

让产业精英进课堂

5月26日,在研阶教室,2017级新能源与器件专业同学们正认真做着笔记,不时就老师的提问举手进行回答。看似普通的上课场景却是不一样的课程设置。这就是材料学院2014年来一直坚持做的教学改革项目——产业精英进课堂。该课程一改以往专业教师担任主讲的形式,将行业内企业高管或技术总监请进课堂为同学上课。

正在上课的“老师”是来自清陶(昆山)能源发展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峥博士,他2003年进入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本科学习2012年博士毕业留校做博士后研究。2014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创办清陶公司,专注于氧化物体系固态锂电池及其关键材料、设备的产业化工作。主持江苏省科技成果转化、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曾获江苏省“双创人才”、江苏省“333中青年科技骨干人才”、淮安市十大经济人物等荣誉称号,企业荣获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江苏省“双创团队”、苏州市重大创新团队等荣誉。

李峥谈及上课时学生的课堂表现说:学生总体上表现很好,上课时能够感受到该专业学生的积极性,说明他们是在认真学习。”他还提到,像产业精英进课堂这种教学模式,有助于学校把外面的教学经验引进来,弥补课堂教学的不足2017级新能源与器件专业学生表示,有幸能和李峥老师进行面对面交流我们受益匪浅。李峥老师具有丰富的技术积累和研究经验,对行业有着深入的了解对市场有着特定的认识,能够为我们学生提供市场指导。

为传承和发扬“脑手并用、科艺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材料学院2014年实施校重点课程——产业精英进课堂项目。该项目积极适应国家和地方经济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对高素质技能人才的需要,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能力。产业精英进课堂项目以《材料科学前沿系列讲座》课程的形式列入2014版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程,已邀请到中船重工淄博火炬能源有限责任研究院、江西旭阳雷迪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江西迪比科股份有限公司管理高层或技术总监进课堂授课。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本专业的发展状态、技术前沿,从而增加对本专业的认识和专业归属感,明确学习目的让学生了解重点学习哪些课程有助于今后进入行业,从事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常启兵介绍说。(文/李玟 小曼 图片来源/教研室提供

(责任编辑:李小女 审稿:计颖 刘灿彬


上一篇:【基层党建】业务部门党总支第二党支部开展“传承五四精神 构建和谐阅读环境”主题党日活动
下一篇:【高岭讲坛】芬兰乌卢大学大里齐教授来校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