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秦锡麟院长在我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汇报会上的报告----以特色求发展,努力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
时间:2005-11-07  点击:[]  作者:  来源:

尊敬的易佑民组长、邹建平副组长
尊敬的评估组的各位专家
尊敬的谢茹副市长
尊敬的洪三国副厅长
各位领导、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景德镇陶瓷学院,向教育部专家组作本科教学工作汇报。我汇报的题目是:以特色求发展,努力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请给予指正。

    我院是全国唯一的一所陶瓷高等学府,前身可追溯至1910年创办的中国陶业学堂。1958年组建为本科院校。1968年因“文化大革命”而停办。1976年恢复,隶属国家轻工业部。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通过了教育部教学工作合格评价,同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以江西省管理为主。

    我院现有2个校区,占地面积1517亩,建筑面积37.7万平方米,至2004年,固定资产总值4.8亿元,全日制在校生8010人、教职工856人、专任教师508人,外聘教师78人。

    弘扬中华陶瓷文化,振兴中国陶瓷工业,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是我院的工作目标和使命。四十七年来,我院扎根陶瓷行业,艰苦奋斗,已初步建设成为一所以陶瓷为特色,以工为主,涉及工、文、管等学科门类的多科性大学;成为全国乃至世界上陶瓷艺术和陶瓷工程领域教学、科研与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

    步入新世纪,面对新形势,我院在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全面疏理和衡量自身办学传统、办学实力和发展潜力的基础上,继往开来,提出了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努力建设成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的发展理念和目标。

    一、稳步发展规模,注重内涵建设,确保教学质量

    近几年来,我院始终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稳步发展规模、注重内涵建设的思路,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建设,做到“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

    在规模发展方面,为保证质量,2002年至2004年,我院每年全日制本科生招生数始终保持在2000人左右。

    在学科专业建设方面, 2002年至2004年,投入2004万元实验设备费、150万元教改和课程建设费,用于专业和课程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我院已有6个省级重点学科,12个省级品牌专业,9门省级优质课程。我院重视新专业建设,每个新专业建设经费都在100~200万元以上,用于新专业设立的前期投入和设立后的建设,保障了新专业良好的运行态势。

    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2002年以来,投入了师资建设费961万元,采取“内培外引,以内培为主”的方式,引进了101名高学历和高职称教师,选送了144名在职教师到重点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教师队伍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比例从2002年的19.5%提高到目前的33.7%。师生比始终保持在1:16以下。

    在教学改革方面, 2002年至2004年,共承担了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省级教改项目61项,共有380名教师参与了教学改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14项。

    在科学研究方面,2002年以来,我院通过强化平台建设和构筑人才高地,先后承担完成国家、省部等纵横向科研、创作项目137项。2003年12月国家科技部正式批准在我院建立“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我省唯一的国家级工程中心,为把我院打造成中国陶瓷工业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奠定了基础。

    在人才培养质量方面,近三年来,我院的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0%以上,学生考研升学率逐年提高,2005年达8.4%,数学建模竞赛获全国二等奖4项,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连续两届列全省高校第一并在全国获奖、2005年获全国一等奖1项(江西省共3项),学生科技创新作品获省级以上奖励58项,原创艺术作品获国家、省部级奖励113项。

    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我院不断强化校园文化建设,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全面提高师生的文明素质,连续4次被评为江西省文明单位。

    二、秉承办学传统,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我院在长期的办学历史中,一直秉承“脑手并用,科艺结合”的办学传统,充分发挥基地办学的优势,走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工程与艺术相结合之路,形成了注重加强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的传统,培养的学生以具备 “基础理论扎实、动手能力强、解决问题快、作风朴实”的特点而深受行业的欢迎。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大中型陶瓷企业、科研单位和院校,成为行业中设计、技术、管理、经营、教育的中坚和骨干。

    进入新世纪,在秉承传统的基础上,从顶层设计入手,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整体的研究与设计,建立了符合时代发展需要和人才培养规律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新体系。一是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即培养适应我国陶瓷工业和为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服务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素质高、作风朴实、面向基层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二是坚持普通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突出学科交叉,重视素质教育,注重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从知识、能力、素质三方面构建了“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综合教育3个教育类别、15个课程模块”组成的人才培养方案;三是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重组和优化了十大公共基础系列课程,优化整合了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积极探索课程教学各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四是构建并不断完善与理论教学体系相配套的、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同时,充分利用与陶瓷企业联系密切的优势,在产瓷区设立教学和科研基地,在“产学研”相互结合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工程实践能力;五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建立了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教育体系,并纳入培养计划,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心理素质;六是通过推行“主辅修制”以及大量开设跨学科选修课和讲座,拓展学生视野,优化知识结构,增强学生就业的适应能力。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使学院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培养,在特色和水平方面又扎实地朝前迈进了一大步。

    三、强化师资培养,提高教学水平

    由于地域和经济欠发达等不利因素,师资队伍是长期困扰我院发展的瓶颈,但我们并没有消极等待,更没有失去建设与发展的信心,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摆在突出位置,按照“积极引进、精心培养、优化结构、稳定骨干、严格要求”的原则,采取“内培外引、以内培为主”的思路,以提高学历为基础,以提高素质为根本,以提高教学水平为目标,以培养学科带头人和中青年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建立学术梯队为核心,采取切实得力的措施,稳定和发展师资队伍。一是着力提高现有师资队伍学历层次。近三年来,每年投入150~200万元,选送了144名教师到重点大学攻读博士、硕士学位,占专任教师总数28.3%,2004年投入201万元,2005年将投入600万元,用于高学历人才的引进。目前,我院培养引进的博士、硕士已成为教学、科研和管理第一线的骨干,在学院教学与科研、重点学科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是实施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目前,我院已有院士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中国陶瓷艺术大师11人,省级学科带头人11人,省级骨干教师20人,省级教学名师3人,院级学科带头人18人,骨干教师35人;三是每年选送学术骨干到国外研修与合作交流。近三年选送了57名教师出国研修与合作交流;四是采取“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灵活机制,聘请了78名兼职教师,其中9位为国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五是加强青年教师培养。要求新参加工作的教师,不论具有何种学位,均需参加教师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书。2002年以来,举办了三期新教师岗前培训班,培训教师199人。严格实行新教师上讲台前的试讲制度,要求第一次授课的教师必须通过院(系)组织的试讲,方能走上本科教学岗位。坚持实行给青年教师“定导师、定任务、定目标”制度,帮助青年教师过好教学关、科研关和教书育人关,特别重视过好教学关。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建设了一支结构与总量基本合理、素质优良、相对稳定、富有活力的师资队伍,从根本上保证了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四、推进学科建设,提高专业建设水平

    我院的学科专业结构是对应陶瓷行业和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设置的,基本上覆盖了陶瓷行业的所有领域。现有22个本科专业,7个硕士点,2005年经评审又获得了15个硕士点,为学院建设设计艺术学、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和经济管理等四大学科专业群奠定了扎实的基础。经过多年不懈努力,建成了材料学、设计艺术学、美术学、机械设计及理论、热能工程、材料物理与化学等6个省级重点学科,其中设计艺术学、材料学是在行业和省内处于领先水平的优势学科。

    我院按照“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促进本科专业建设”的思路,推进学科专业建设。一是充分发挥知名艺术家的品牌优势和传、帮、带的作用,创新风格,培育大师,努力把我院打造成为国内外陶瓷艺术设计、人才培养及文化交流的重要基地;二是以国家日用及建筑陶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平台,培养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构建学术团队,推出了一批陶瓷科技创新成果,努力把我院铸造成为知识创新、科技创新、高水平科技人才的培养基地;三是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尤其是陶瓷工程与陶瓷艺术的交叉和融合,培育新的交叉学科;四是建设了有较好基础的经济管理学科,提高了其在行业、区域经济的科研水平和参与重大决策的能力。

    学科建设成果转化为本科教学优势,为本科专业建设和教学质量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是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地方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为地方经济建设输送高级应用性人才;二是不断拓宽专业口径,建立了主要面向二级学科的专业平台,每个专业都设置了1~2个专业方向;三是加强了现有专业,尤其是新专业的建设、管理与评估工作,初步建立了专业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机制;四是进一步强化了优势特色专业建设,在课程、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有新的进展,建成行业和省内一流水平的优势专业。

    五、名城办名校,引领区域文化,营造人才培养的氛围

    景德镇是中外闻名的瓷都,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丰富的陶瓷文化遗存、完整的陶瓷工业体系和教育科研体系。我院的发展、进步和跨越,与景德镇息息相关。长期以来,学院建设与发展,得到了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及各界人士的大力支持和帮助。特别是在学院快速发展的时期,市委市政府急学校之所急,对新校区的建设,人才高地的构筑及申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方面给于了全方位的支持与帮助。2003年我院申报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市委市政府的主要领导亲自进京向领导汇报,请求帮助。2004年,市政府将省里批给市里的1200亩用地指标,给了我院1000亩地建设新校区,并多次召开市委市政府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布署新校区建设的拆迁及周边环境的整治工作。2005年市政府在财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投入5000多万元全面翻修了我院新、老校区门前的道路。此外,在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与我们建立“产学研”结合的招商引资企业,提供政策上的优惠;为我们引进高水平、高学历人才家属的安置、子女就读优质学校开辟了绿色通道;政治上,非常关心我院教师的成长,在省级劳动模范,拔尖人才选拔等方面予以优先安排。景德镇市的支持与帮助,有力地促进了我院健康快速发展。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我院立足名城办名校,主动成为陶瓷文化的传承者和推动者,引领区域文化,着力营造人才培养的氛围。一是培养的大批毕业生,活跃在陶瓷行业各个领域,发挥着领军的作用。他们作风朴实、爱岗敬业,以新思维、新观念,不断推动陶瓷工业的发展,引领陶瓷文化的发展方向,印证了母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实力;二是始终把弘扬陶瓷文化,继承优良的陶瓷传统技艺,贯穿于人才培养之中。组织学生到瓷厂去认识与感受从原料、成型、烧炼到装饰等整个制瓷过程,增强对专业的感性认识。到景德镇古陶瓷遗址、陶瓷馆了解千年制瓷技术与陶瓷艺术的发展史,领略祖国陶瓷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民族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在景德镇传统陶瓷技法的发掘、整理、继承和创新方面,在现代陶艺语汇的构建和陶瓷科技创新发展等方面,陶院人始终立于潮头,出版和发表了有关陶瓷的一系列教材、画册和论文,创作出很多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陶艺作品,为我国陶瓷艺术、文化、历史研究作出了积极贡献;四是全面参与江西省和国家科技部共建“景德镇国家陶瓷科技城”的建设,为打造中国陶瓷区域创新平台提供科研创作、人才培养等全方位的支撑;五是以全新的陶瓷艺术韵律创建了独特的景德镇市“城市陶艺景观”和学院“陶瓷文化校园”。

    六、开展国际交流,弘扬陶瓷文化,提高办学水平

    我院依托学科专业特色和千年瓷都景德镇深厚的陶瓷文化底蕴,以弘扬陶瓷文化为己任,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并使之渗透到教学、科研等各项工作中。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滋润和丰富自己的特色;同时,通过特色的魅力,增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促进学院的发展。一是与19个国家和地区的20所大学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陶艺学会、欧洲陶瓷学会、美国陶艺教育委员会和陶瓷学会、日本陶瓷学会、韩国陶瓷学会等国际组织建立了合作关系;聘请国际知名专家任我院名誉教授和客座教授,来校讲学、科研、创作、合作研究;二是发挥陶瓷艺术设计、陶瓷工程等特色学科的优势,积极承办国际学术会议,承办了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国际陶瓷艺术教育大会”、“陶瓷材料与工程国际研讨会”等各类国际学术会议,举办了中加、中美、中韩、中芬陶艺展、亚洲陶艺展、亚太地区陶艺展、国际陶艺展等;三是鼓励教师参加国际会议,到国外高校和研究机构访问、进修、讲学和合作研究;四是扩大培养留学生的规模。充分发挥景德镇“千年瓷都”的城市品牌,利用我院知名艺术家的品牌和具有招收享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生资格的优势,以及与美国、加拿大著名高校联合举办的“中国陶艺国际夏季进修学院”的平台,吸引更多海外陶瓷爱好者和学生来我院求学;五是引进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优势互补。我院与英国斯坦福夏大学组织的“3+1”合作办学项目便是其中之一。近几年来,每年来我院工作、讲学、访问的专家学者近100人次,每年派出到国外的教师和学生100人次,每年接待的来访外宾平均超过500人次,已成为中国陶瓷文化和科技国际交流的重要基地。

    我院经过反复调研、研讨,提出了建设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的发展目标。至2007年,完成新校区的建设任务和新老校区的布局调整,在现有基础上,继续完善办学条件。稳步扩大办学规模,全日制在校生达到1.2万人。积极发展研究生教育和留学生教育,在校各类研究生500人,在校各类留学生200人。进一步加大投入,强化学科建设,力争获得博士学位授权单位和1~2个博士点。进一步加强本科专业建设,使省级品牌专业达到20个,省级优质课程达到18门,力争建设国家精品课程1~2门。每年计划投入师资队伍建设费600万元,并在制度和感情两个方面加大力度,创造一个适宜人才发展的优良环境,“十一·五”期末,使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比例达到80%以上,其中具有博士学位比例达20%左右,高级职称教师达50%以上;在现有基础上,再引进培养1~2名有国际影响的科学家和艺术家,4名国内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25名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00名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和骨干教师;采取了“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灵活机制,引进10~15名在学科领域中有影响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构建起一支以院士、学科带头人为首的高学历、高职称、中青年教师为主体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为学院可持续健康发展奠定扎实基础。

    继续坚持人才培养的目标与规格,加强对学生的能力、素质、创新精神的培养,使培养的人才更加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和行业发展的需求,毕业生就业率坚持保持在90%以上。

    至2015年,在稳步发展规模的基础上,增强综合实力,力争实现研究生和留学生教育有新跨越,向教学科研型院校转变,使特色学科跨入国内领先行列,部分学科达到省内一流,努力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

    各位专家,这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对我院的意义深远而重大。通过自评自建,进一步明确了办学理念,理清了办学思路,凝练了办学特色。围绕“要高标准地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争优创优”的目标,全院上下统一思想,统一行动,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方针,把评建工作有机地融入日常工作,一步一个脚印,使我院本科教学工作上了一个新台阶,师生明显地感到,我院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了稳步提高,学院得到较好的发展。

    建成国内外有影响的特色名校,是景德镇陶瓷学院发展的理想和目标。立足现在,放眼未来,我们将进一步凝聚智慧和力量,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之路,全力推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

 

上一篇:校园环保我先行
下一篇:教育部评估专家组组长易佑民教授在我院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欢迎仪式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