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在这花一般的年龄里,接受着良好的教育,享受着幸福时光的时候,你可曾看到过、想到过山区贫困学生那无数双充满渴盼的眼睛?可曾听到过他们对希望、对未来发自内心的呼喊……
——一位西部志愿者的心声
近日,院团委发出《关于开展“一团一”结对子资助西部贫困生活动的实施方案》,在各院系引起了强烈反响,截止到3月15日,共收到来自工商学院、社科系、热工系、外语系等86个团支部的捐款8205元,这些饱含学子们拳拳爱心的捐款将支助广西66名因贫困而面临辍学危机的孩子们。
近年来,院团委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多次组织活动,动员全院师生支助西部贫困孩子:2003年8月,我院两名毕业生彭连华、胡刚踏上了志愿服务西部的征程;2004年,院团委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了“为了西部的孩子”的捐款活动,同年,又有两名志愿者奔赴西部;2005年,10名毕业生放弃了优厚的工作条件,选择了与贫瘠、荒凉的西部为伍……,院学生会、爱心社、红飘带等社团组织也多次组织捐款、捐物活动,为西部贫困孩子送去爱心和温暖。
这次“一团一”活动(一个团支部支助一名困难学生)既凝结了我院对西部孩子的关爱之意,传承、延续了我院支助西部贫困生的光荣传统,也体现了我院对志愿服务西部毕业生们工作的强有力的支持态度,以及新形势下支助贫困学生方式上的创新。
背景:一封沉甸甸的求助信
2005年10月,院团委书记、学工部部长曾德生老师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封来自我院志愿服务西部毕业生李亮的求援信和一叠贫困孩子家庭状况的材料。
“尊敬的曾老师,您好,我是景德镇陶瓷学院05级毕业生李亮,7月,我光荣地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大学生志愿者,来到了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这对我来说,不仅是磨练和挑战,更是一种使命和责任。……这里很多乡镇教育状况十分落后。适龄儿童因交不起学费而辍学的现象十分普遍,我托付一村干部给我收集20个贫困学生的资料,结果竟向我交来近200贫困学生的资料,看着这些一个个可爱的苗家孩子的名字,我内心无比震撼!可他们家里唯一的电器竟是一把破旧的手电筒……”。
“我决心像彭连华等师兄们一样,在有限地服务期内踏踏实实地做一些实事,到目前为止,我和另外两名母校的同学已经通过各种途径救助了9名失学学生。……但靠我们省吃俭用节约的钱只是杯水车薪,我十分想得到母校的支持,建议母校在全院范围内开展一些活动支助部分特困生,通过班级的形式与被支助对象结对子,长期帮助这些贫困孩子,使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并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那些贫困失学孩子能尽可能多学一些知识,多受一些教育。为改变西部地区落后面貌尽自己一份微薄之力。”
……
在长达6页的书信里,李亮详细地介绍当地人民困苦生活状况和让人堪忧的儿童失学率。却很少提及自己的困难与不易,而据了解,广西部分贫困地区至今还没有用上电,他们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在李亮遒劲有力的笔迹里,我们读懂了他那颗金子般闪光的心——能让这些贫困的孩子继续读书,比什么都重要!
声音:关爱西部贫困孩子 我们义不容辞
接到李亮同学寄来的信件以后,曾德生书记即刻召集了团总支老师商议此事,大家一致赞同李亮同学的建议:在全院动员、开展 “一团一”活动!
于是,经过仔细酝酿,一份《关于开展“一团一”结对子资助西部贫困生活动的实施方案》出台了。
曾书记指出,“扶贫济困、兴学助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相互帮助、患难扶持是社会倡导的时代新风。它体现了人类最高尚的品质、最美好的情感和道德情操,也是社会文明与进步的标志。关爱西部贫困孩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科系的一位团支书说,“我曾经去过广西,亲眼看到了贫困地区学生求学的不易和对知识的渴望,自己的心灵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 我们的点滴付出也许就能改变他们的命运,让他们暗淡的生活重新迸发出灿烂的光辉,让希望的光芒照亮他们的前程。
是啊!当我们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享受温暖,愉快的生活的时候,在并不遥远的西部,仍有许多偏远山区因家庭贫困,买不起学习必需品、交不起学费,离开了留恋的校园的孩子们,那无数双充满渴盼的眼睛本应是汲取智慧的一泓清泉,而不可选择的家庭使他们失去了幸福的童年和受教育的权利。贫穷让他们黯然无光,让他们那黑色的瞳孔写满了无奈、无助甚至绝望。
我们必须行动起来,因为关爱西部贫困孩子,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行动:全院积极响应“一团一”活动方案
接到团委的通知后,各院系团总支动员了各班团支部,众多学生也都热情洋溢的加入到“一团一”活动方案中来,纷纷慷慨解囊,部分班级还捐出了班费,短短的两周时间里,共收到81个团支部8179元的捐款,这些捐款日前已经送达西部贫困孩子们的手中。一团一”活动在我院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
工商学院一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我来自陕西一个贫困县里,从小到大,我目睹了西部家庭的贫困和孩子们求学的不易;只要我们少抽一包烟,少发一些短信,少买一件衣服,少一点奢侈浪费,我们就能捐助一名西部贫困学生,何乐而不为呢?”
今年7月,我院部分毕业生将继续奔赴西部各地,奉献自己的青春年华。我院也将有更多的团支部加入到“资助贫困生”活动中来,“一团一”爱心接力棒将在我院沿着健康的轨道传递下去,永不停歇。
反响:有爱就有希望
就在这笔捐款到达广西后不久,受助孩子和学校的老师便写来了感谢信,孩子们在信中纷纷表示,“将会牢记这份恩情,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求学机会,刻苦学习,长大后也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当地媒体也广泛关注我院“一团一”活动,并给以高度评价。
李亮同学在来信中激动地说,“感谢母校,感谢师生们的义举,我们志愿者们一定不会忘记母校对我们的大力支持,牢记肩上的使命,为西部的发展,祖国的腾飞做出不懈努力!”
外语系一团支书兴奋地告诉记者,“通过一团一活动,同学们更加团结了,班级体也更有凝聚力了,因为大家的肩上多了一份责任,这些小弟弟、小妹妹们是大家甜蜜的负担,大家把小弟弟、小妹妹们看作班级大家庭里的一员了,有的还准备给小弟弟、小妹妹们写信,不仅仅在物质上帮助他们,更在精神上给予强有力的支持。”
曾德生书记说,“一团一”活动为学院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当下,全国上下正倡导感恩教育,“一团一”活动是青年学生很好的回报社会的方式。它不仅让西部贫困的孩子有书可读,对青年学生来说,这也是一堂生动的德育、美育课。今后学院将继续努力,把“一团一”活动当作一个品牌来做,扩大受助群体,让“一团一”活动成为学院联系社会的纽带,成为社会认知我院的窗口。既为社会做了贡献,也使学生在思想上深受教育和启迪。”
有爱就有希望。我们深信:“一团一”活动定会带动更多的人共同参与这项功在当今,利在千秋的事业,发扬“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伸出援助之手,为贫困的孩子开启一扇希望的大门。
展望:许贫困孩子一个未来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每个孩子也都有他们受教育的权利。“一团一”活动为资助贫困孩子开了一个好头。但是,为了让更多的孩子不因贫困而辍学,让每一个贫困的孩子都有书读,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因为扶贫济困、帮助弱势群体是一项需要倾全社会之力去做的事业。
为此,我院已初步拟订计划,把“一团一”活动的支助对象扩展到景德镇及周边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充分发挥团支部、团员的带头作用,为这些孩子们撑起一片爱的天空。
作为高校师生,我们要继续树立互帮互助的社会主义新风尚,从我做起,积极投身到关爱贫困的孩子的行列之中。我们更要继续呼吁社会,让更多的援助之手伸向西部,伸向更多古老而贫瘠的土地,以及生活在这些土地上的孩子们。
在破晓的黎明,我们依稀听到,山村湿润的丛林边传来了孩子们稚嫩、嘹亮的读书声,这声音像一缕阳光,穿破云雾的阻隔,照耀在绵绵无垠的黄土地上,暖在每一个关爱西部孩子的人们的心里。(记者 李明文 涂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