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校“风火轮自行车协会”按预先制定的活动计划,全队28名队员于上午7:00从本部出发,开始了为期六天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活动。
骑行篇:跋涉206公里 搭建调查平台
1、2号,社会实践团队历经风雨、头顶烈日,成功地完成了206公里的路程,于2号下午3:10安全抵达黟县。
到达黟县后,调查团队走进当地县团委,与县团委办公室吴主任取得联系。吴主任热情接待了调查团队,向调查团队讲述了关于宏村的详细资料。当我们问到黟县团委是怎样看对世界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吴主任告诉我们:“一切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以‘世界遗产’、‘世外桃源’为金子品牌,以建设世界级旅游胜地为目标,打造文化黟县、生态黟县、文明黟县,加速融入‘浙江经济带和长三角区域的旅游精品路线’”。另外吴主任还为调查团队提供了第一手文字资料,并与调查团队合影留念。
调查篇:走进宏村 探索世界文化遗产的秘密
2号下午5:00,调查团队安全抵达宏村并在我校设计艺术学院写生基地——浔阳宾馆住下。
3号上午,调查团队走进宏村镇人民政府,与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获得关于宏村的资料。随后,我们调查团队走进宏村旅游风景区,了解宏村历史、学习宏村文化、宣传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我们跟随报导游的讲解,真正走进宏村文化。在游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宏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元年(公元1131年),村落面积约19公顷,原为汪姓聚居之地,现存明清(公元1368~1911年)时期古建筑137幢,其中最为宏大、最为精美的建筑是承志堂,享有“民间故宫”的美称。宏村以“牛形村”而著名,整个村庄从高处看,宛若一头斜卧山前溪边的青牛。巍峨苍翠的雷岗为牛首,参天古木是牛角,由东而西错落有致的民居群宛如宠大的牛躯,引清泉为“牛肠”,经村流入被称为“牛胃”的半月形池塘后,经过滤流向村外被称作是"牛肚"的南湖。村西溪水上架起四座木桥,作为“牛脚”。宏村是徽州文化的典型代表,是历史文化遗存和村落形态保存最好的古村落,宏村建筑的风格、内部装饰和环境营造都是独一无二的,它能够在有限地建筑空间内最大程度地体现其构思的精巧以及工艺的高超,实为别具匠心的建筑形式。宏村的建筑等风格当之无愧可称为“文化遗产”。
4号,调查团队走进竹海风景区。竹子纵横几百里,当我们步竹海后,犹如步入绿色天堂,竹子依山长,山因竹美,山竹共济,秀色无边。据说在竹海风景区还拍摄过电视剧《卧虎藏龙》。
4号晚上,调查团队与宏村导游部举办了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宏村篝火晚会,晚会在团队后勤部一下午的准备后,于晚上7:00正式开始。晚会上我们安排了烧烤、篝火、文艺表演、合唱等节目。通过这项活动,让我们队员感觉自己真正走进世界文化遗产圣地并能心融宏村、爱及世界文化遗产。
返校篇:汗水里的收获
5号,调查团队沿原路返校。上午,调查团队经过祁门县政府,并合影留念。下午的天气变得异常恶劣,天空下着暴雨,迎面还吹来冷风,使得调查团队的行进非常困难,但是队员的坚强的毅力和风雨无阻的精神使得调查团队的行进路程胜利完成并比原计划路线还更长。
6号上午11:30,调查团队安全抵达我院老区,并举行了散团仪式,散团仪式包括:队长讲话、合影留念、旗帜签名等项目。
活动影响:倍受关注 意义深远
此宣传活动得以胜利举办,沿途受到许多人们的关注。在我们骑自行车走进每个地方时,都受到了高度的关注,在骑行路上我们也收到了很高的关注,路人都会用一种即惊讶又佩服的眼神注视我们的一言一行。这充分说明我们群众对我们本次活动的积极支持和赞许。同时也得到了黟县、宏村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认为我们大学生以这种学习的心态走进宏村,学习中国特殊的传统文化,并希望我们大学生能把它们发扬光大。
另悉,本次活动还得到了黟县电视台的高度关注,并进行了跟踪报道。
风火轮自行车协会把我们当代大学生带进宏村,了解宏村历史、学习宏村文化,让大学生更加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并让我们大学生自身感到保护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传统文化的责任。
结束语
“有一条路我们一同走过,有一群人彼此爱着。”五一活动,一段永远难忘的回忆。
一条路 曾经走过 直到永远
一群人 曾经同行 无悔今生(鲍志寅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