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设计艺术学院洪达同学在我校湘湖校区设计艺术学院大楼大厅举办题为“大学的印迹”个人画展。本次展出作品囊括了他在大学三年里创作的油画、水粉、素描、速写等多种形式的画作共计47件。展品内容多贴近生活,引来不少同学观看,我校退休老教授宁璘亲临现场指导并做点评。

据了解,洪达的展品都是他利用课余时间所作,平日里深得我校退休老教授宁璘等的指导,4日下午宁璘教授在百忙之中特地从老校区过来参加洪达的个人画展,在与洪达进行一番交谈之后在留言薄上留下墨宝:“继续努力,再创辉煌”,希望他能更多的表现现实生活。从班主任赵浩政老师那里得知洪达的作品远不止这47件,这些展品只是他作品中的一部分。据洪达的同学介绍,洪达是一个特别勤奋的人,他经常在教室里独自学习,“如果晚上看到教室里的灯亮着,你进去一看保准是洪达在里面画画。”
正是因为洪达的勤奋与努力,他在大学期间参加了不少艺术作品大赛并获奖(06年获“纪念孙中山诞辰一百四十周年书画大展”银奖,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青年院校组优秀奖),他的作品还入选了江西省青年美展,“瓷韵风采”“瓷德杯”景德镇市美展,如今他是香港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书法研究院艺术委员会会员。
洪达表示,从他来到陶院就开始不断的学习、专研,为实现自己的艺术人生而不断努力。本次展览他将自己大学三年间的学习成果向学校作了一次总结性汇报。(记者 徐定玲)
有感于洪达个人画展
徐定玲
自入校以来,我观看了校内举办的多场作品展,然而唯有洪达的个人画展给我深刻而特殊的记忆。
洪达是我校设计艺术学院陶瓷美术设计专业04级的学生,正如他的画展的主题(大学的印迹)一样,这里展出的47幅作品是他在近3年的大学生活中利用课余时间创作的,这些作品如同一本无字的书,却能由我品味其中的处处精彩。
04年金秋,洪达带着他对绘画的万分热情来到了陶学院。在这里,他继续着自己的学习生涯,在这里,他找到了人生的乐园——他好似一位隐者,不问窗外风霜雪雨,一心扑在绘画创作上。
实践需要理论作指导。在大一的第一学期,他翻阅了大量的绘画理论,这些著作无疑是他实现后期自我创作的权威向导。他的这一举动彻底颠覆了我长久以来认为专科生只重视手上工夫不问理论的观点。
展品内容多为写生,有人物、静物还有最质朴的自然风光等题材。总的来说,他的绘画作品以笔法细腻为最大特色,这一特点在各种绘画中均能得到充分体现。他的油画人像以温和的色彩、自然的过度使各局部在整个画面中和谐相融,画面亲和感倍增。细腻的笔触让阳光下的风景更显得生机盎然,清澈的河水流动了,河岸的水草在微风中轻轻摇曳。此刻,仿佛我就在画中,和煦的阳光洒遍全身,沁人心脾的微风迎面吹来。同样是细腻的技法表现使得雨中的都市更活灵活现,那尚未晴朗的天空似乎还意犹未尽的洒落着丝丝细雨,落入脚下的一汪积水中荡开一个个可爱的小水圈。一幅幅用油画棒绘成的作品,线条整齐、明暗得当,丰富的色彩变化为画面增色不少。从为数不多的速写作品中可以看出他过硬的素描功底,《苗族姥姥》描绘的是一位双鬓斑白和蔼可亲的身着苗族服装的老太太,这幅素描作品虽为他大一时所作,但不管是从构图、形体塑造、线条排布还是明暗关系的表现都足以让观者为画所感。这幅作品的线条使用尤其精彩,粗细搭配,浓淡交加,让强烈的虚实感跃然纸上,明部、暗部与灰部层次分明,每一组线条都恰如其分的刻画出老太太丰富的面部表情,让画中的人物更真实。在最具美感的灰部,细密整齐的线条无言的讲述着苗族姥姥多彩的漫漫人生,皱纹中露出屡屡沧桑印迹,其中亦饱含了老太太内心不可名状的幸福。[Page]
他的画象是一部恬静的游历片,作为观者的我,随他的画笔带到每一个他写生的地方,透过画面内容,我看到了人来人往的街头,感受到了明媚的阳光。然而最让我感动的是他对绘画的执著。从他口里我了解到这次画展是他从进校的时候就开始准备的,为此,他在课余时间自学了大量绘画理论,创作了大量的画作,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提高理论修养的同时绘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他说这次展览是他对自己大学学习的一次总结性汇报,一方面是向大家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是为了增进交流,以便更进一步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上一篇: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高卫民教授到我校讲学
下一篇:构成的艺术——设计艺术学院06工业设计举办学生作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