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十年磨一剑 创新铸辉煌——记我校数学建模队
时间:2007-05-05  点击:[]  作者:  来源:

“数学精微何处寻,纷纭世界有模型。描摹万象得神韵,识破玄机算古今。岂是空文无实效,能生妙策济苍生。经天纬地展身手,七十二行任纵横。”

 

——中国科技大学李尚志教授《咏数学模型》

 

 

            精诚所至 金石为开

 

我校自1995年起开始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首届参赛就荣获全国二等奖一项,江西赛区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一项;在以后的数学建模竞赛中,都取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1997年,我校首次获得全国一等奖,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200612月,我校代表队在数学建模竞赛中喜获全国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省级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二项,时隔10年,我校再次登上了数学建模的峰巅。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组织参赛的老师认为,课程建设搞得好是关键,近几年老师们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上进行了积极的改革,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大为提高,他们肯钻肯干,勇于创新,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作为以工科为主体的院校,10多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创新等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据介绍,我校每年划拨专款作为数学建模参赛、交流等费用,并专门成立指导老师小组,每年暑假,指导老师都冒着酷暑,为参赛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从日常的训练到赛前的精心辅导,均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另外,我校学生手册还明确规定,在数学建模竞赛中获奖的学生,将给予一定的奖金鼓励。这也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家参赛的积极性。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我校长达十年的积淀终于得到了回报。在信息工程学院办公室内,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一摞沉甸甸的由汗水浇铸的获奖证书整齐的摆放在柜子里,那是我校数学建模队辉煌成绩的最有力见证。

 

       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的人憔悴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一摞摞获奖证书镌刻不了全部的荣耀,却凝聚了所有的心血。在鲜花绽放的背后,我校师生一起走过了一条漫长而布满荆棘的探索之路。

 

数学建模竞赛不同于纯数学竞赛。纯数学竞赛主要考核选手对数学基础知识所掌握情况,逻辑推理及证明的能力和技巧,思维是否敏捷以及计算机能力的强弱等。而“数学建模”是根据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特点和规律,抽象和提炼出一个数学问题,杂含多门学科的知识,用数学工具包括计算机、信息查询等手段来求解,并将结果经解释验证后用于解决实际难题,指导生产、生活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参赛选手具备综合的个人素质以及很强的实际操作、应用能力。

 

获得全国一等奖的04自动化王明亮回忆当时参加比赛时说,“参赛队员从3月份开始就已经为之奋斗了,每个周六周日,课程都排得满满的,由于还要挤时间给专业课,所以大家都感觉很辛苦;夏日炎炎的七、八月,当别的同学拎着行李迈上回家的火车时,他们却留在学校进行每天10多个小时的学习;在新厂校区西阶,数学建模队在这里度过了炼狱般的两个月;图书馆里有关数学建模的书几乎被他们“洗劫一空”。许多同学病了,还依然坚持上课,因为在这个上进的集体里,谁都不愿意落后!”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和思维方法,指导老师们也放弃了正常的休息,除了每天4个学时讲课之外,他们还要认真备课,每一门课程都要查阅许多相关资料,从中选取精华内容向同学们讲授。在这种高强度的工作、学习之下,老师和同学们的休息时间所剩无几。”

 

把赛前选手们参加的暑期集训称之为“超负荷”,一点也不为过。翻开他们的集训方案,上午73-130建模理论知识培训;下午2:30-5:30自学、分组讨论,;晚上7:00-0:00,数学软件培训与上机操作。他们要在30天内系统地学习建模教材、建模辅导书、历届优秀获奖作品范例,并从网络上下载、打印的相关辅导资料、图书馆借阅的相关参考资料……后30天,他们还要进行试题模拟训练。

 

 建模指导老师介绍说,数学建模队员在暑期培训中,没有督促,全靠自觉;这两个个月,景德镇的气温在35℃以上是家常便饭,40℃是小菜一碟,;这两个月,他们挥汗如雨,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枯燥”的数学建模知识;这两个月,没有安排任何的娱乐活动,打几下乒乓球都成了奢侈的运动;这两个月,数学建模就是他们心中的“伊人”, 为了它,衣带渐宽,人憔悴,也不悔!……

 

冰心说过: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汗水,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2006年9月15日上午8时,建模竞赛正式开始。按照规定,选手们要在72个小时内根据试题建立数学模型,并运用计算机技术进行求解,最终归纳成一篇论文。

 

获得全国一等奖熊伟、朱富龙、王明亮组成的小组竞赛中颇为“惊险”。15日选题时,他们选的是“艾滋病的评价及疗效预测,但一天过去了,他们pass 掉了许多模型方案,直到916日中午才确定下模型,然后是紧张地构建模型、编写程序、求解模型、分析模型结果、对模型进行评价及推广;最后写出了长达36页的论文;其他小组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但最终在大家的执著与努力下,抓住了解题的思路,顺利完成了比赛。

 

 伟回忆当时参赛的情景说,“学校提供优雅安静的青年教工楼作为我们的参赛场所,并配备了网络专线,确保网络畅通,万无一失。三天时间里,我们一共休息了不到6个小时,最后24个小时,队员们基本上没有休息。”

 

2006年9月18日凌晨530分,选手们的论文基本完成,打印机富有节奏的摩擦声在他们听来,是人世间最美妙的音乐……

 

     若非一番寒彻骨 哪得梅花扑鼻香

 

 “一次参赛,终生受益”是许多参赛同学的共同感受。获得全国一等奖的04计算机科学的熊伟说,“参加数学建模比赛,不仅是学识上、思维上的收获、更是对意志品质上的磨练和洗礼,这次竞赛给我最深的感受便是:不要轻易放弃,坚持探索,你总会成功

 

另一参赛选手也说,“能参加紧张而又充满挑战的建模竞赛,为我的“数学人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篇章。三天的时间里,我也曾痛苦和心灰意冷过,但还是凭着对数学的执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终于建立了一个自己独特思维的模型。”

 

曾参加2004年数学建模并获得全国二等奖的我校机电学院研究生王普说,“数学建模竞赛锻炼了我从互联网和图书馆查阅文献、收集资料的能力,提高了我的文字表达水平;培养了团队精神和进行协调的组织能力;在竞赛中经历各种考验,这种品格的锤炼,使我终身受益。”

 

我校06届毕业生、现在长春理工大学读研的贾洪彬同学回想自己连续参加两次数学建模的情景时,也是感慨万千:“参加数学建模让我的数学基础有了质的飞跃,所以准备考研也得心应手,难忘那些一起奋斗的日子,难忘那些为我指点迷津的老师和同学,难忘那些掌灯钻研、虫蚊伴读的漫漫长夜……”

 

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数学建模江西赛区优秀指导教师周永正介绍说,“数学建模竞赛试题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富有挑战性;数学建模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主动学习、独立研究的能力。通过竞赛,许多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的科研能力明显提高,毕业时受到用人单位欢迎。如今,数学建模已成为数学创新教育和数学教育改革的重要方面,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的特殊使命,是全校参与院系最多、参与学生人数最多、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个大学生创新活动。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为了迎战2007全国数学建模竞赛,我校于今年2月开学初便开始了报名、考试、筛选、培训等工作,并从中选出百余名优秀选手组成参赛队伍。新一期的学员将利用双休日和暑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强化培训,使自己各方面技能得以迅速提高。

 

周永正老师对数学建模爱好者提出了几点中肯的建议:参赛的同学要有良好的数学基础,有恒心和耐心,勤于钻研;要有信心,相信自己付出定会有所收获。老师说,“仅有初、高中数学基础是远远不够的,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统计等都是学习数学建模的理论基础。他建议准备参赛的同学,首先要学好《高数》课程,掌握一些基础知识;第二要初步形成数学建模的感性认识,可到图书馆借阅相关图书、到网络上收集相关资料;老师希望有志于参赛的学生尽量提前接触建模,积累相关知识,掌握解题技巧,争取在今年的竞赛中再创佳绩。”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校数学建模队的辉煌历史,已成为了永久的记录,它也正是大家的动力所在,相信:会有更多青年学生参加到这项赛事中来,我校的数学建模成绩也会更加辉煌!(记者 明文)

 

上一篇:省教育厅组织高校参加2007年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下一篇:我校第十八届“红五月”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