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 | 教职工 
中文   EN
陶大新闻
他们,从军营里归来——记我校首批应征入伍学子
时间:2008-05-13  点击:[]  作者:  来源:

 

    200512月,我校彭应琼、郑仲文、张志军、肖世军、吴凌涛5名同学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入伍,成为我校首批应征入伍的在在校学生。两年的兵役期满后,今年年初,彭应琼、郑仲文、张志军、肖世军四人又回到学校,继续深造。他们在军营里有哪些不寻常的经历,军旅生涯对他们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带着这些疑问,校报记者对他们四人进行了采访。

 

 

(图为 2005年12月,我校为首批入伍学子举行欢送会的情景)

 

 

 

 张志军:军营生活艰苦而充实

 

    初入军营,张志军被战士们有力的步伐深深吸引,想到自己也即将成为他们中的一员,他的心里充满了激动和欣喜。

然而接下来的训练,却是他从未想到过的艰苦难熬。“去的时候我就知道在部队里很苦很累,但是没想到会那么苦那么累,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要进行夜训,从白天一直训练到第二天凌晨2点, 6点还得照常训练。”

 

对于张志军来说,最难的并不是无休止的艰苦训练,而是在心理上如何成长为一名勇敢的战士。张志军第一次打炮的时候,心理充满了恐惧。他说:“不是自己害怕,是害怕伤了别人,任凭战友们怎么催促鼓励我,就是不敢打出去。”晚上班长找他谈话,对他进行鼓励与开导,班长的教育还真奏效,“第二天训练,我一早过去就装好炮弹打了一发,从那以后,无论什么样的训练,都没有再害怕过。”也是从那一次开始,张志军才觉得自己是一名真正的战士。

 

张志军所在的班,只有他一人是从大学校园走出来的。这个特殊的“身份”,使得大家都对他刮目相看,对于文件之类的笔头活,大家总爱找他帮忙,而他每次都很热心地帮助他们。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练,他也慢慢适应了部队的生活,并在这个新的团体中感到快乐和充实。每当闲暇的时候,他就和班里的战友打球、玩牌等,放松一下绷紧的神经。每次部队里有活动,他都会积极报名参加。在元旦国庆等文艺晚会上,每次都可以看到他的身影。

 因为在部队表现突出,他第一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

 

 

彭应琼:艰难而无悔的抉择

 

    和张志军一起入伍的,还有我校05电子的彭应琼。与张志军相比,彭应琼去当兵算得上是一个艰难的抉择了。

    当时的彭应琼已经是一名大三的学生,和他同一届的同学都已经在为毕业作打算。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的彭应琼眼看可以毕业工作,为家里减轻经济负担。而他却突然选择去当兵,不仅他的家人反对,同学和老师也颇感不解。然而经过反复的心理斗争和思考,他最终还是说服了家人,选择了去军营。

   “对于我来说,入伍不仅仅是做一名军人那么简单,更多的是一个机会、一次经历,如果我错过了,可能就要后悔一辈子。”

    因为这个选择,彭应琼注定要比别人背负更多的压力和责任。部队艰苦的训练也让彭应琼感到难以承受,但他很明白自己的状况,既然来了,就要对得起自己的选择。

    他珍惜在部队的每一刻时间,严格要求自己,训练的时候从不偷懒,认真地完成每一项任务,踏踏实实地过好每一天。每次打电话回家,彭应琼都告诉父母,自己在部队是多么努力的训练、取得了怎样的成绩。

   “我并不是为了得到家人的表扬,我只是想给父母一些安慰,让他们知道我过得很充实。”对彭应琼来说,真正让他从学生过渡到军人的角色的是一次站岗。“那一次,我在凌晨1230从班长手里接过岗哨,实在太困了,就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还不到两分钟,恰好被回来巡查的班长看到了。他走过来就是大声喊我的名字,吓得我跳了起来。”

    班长很严肃地说道:“一个军人,怎么可以在站岗的时候睡觉呢?军人,就要随时随地保持警惕,军人,就来不得半点马虎,不论是什么情况,什么理由,都要严格执行命令。”

也就是这次挨训,他忽然有种顿悟的感觉,深刻意识到此时此刻自己是一名军人,而不再是一名学生。是军人就应该有军人的素质,军人就应该有军人的做事风范。从那以后,彭应琼就完全适应了做一名士兵的角色。

    回忆起自己当年去当兵的时候,他对父母、朋友说自己要考军校,可是两年之后,他没有考上军校,而是回到了母校。因此,有的人认为他当初的选择不值得,可彭应琼却不这么认为。“我不后悔。也许,在部分人看来,我失去了两年的宝贵时间,但是我获得了更多的宝贵财富,部队教给我的东西远远不是两年的时间可以比拟的,它给我的,是让我受益终身的东西。”他说。

 

 

肖世军:“这是我的一个梦”

 

  他从小就向往军营生活,佩服军人的顽强与气质。高考填报志愿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军校,最后以四分之差与军校失之交臂。“这是我从小的一个梦,05年来到陶院后,有这样一个入伍的机会,我马上就报名参加了。这次入伍算是弥补了那一缺憾吧。”肖世军很平静地道出他当初入伍的原因,言语中透出诚实和稳重。

十年前,他的母亲离开了人世,父亲硬是凭一己之力把他们三姐弟拉扯大。现在,姐姐参加了工作,而弟弟正读高中,家庭经济状况并不理想,也许是父亲的坚强潜移默化地影响了眼前的他,他一直乐观地对待着这一切。

    谈及部队的生活,他说最难忘的是在新兵连的日子。没到部队之前,他自觉体力很好,但真正到了部队才发现自己吃不消。在那里每天早上540起床后,只有三分钟就得穿戴整齐跑到操场早练。那段时间,他总是感觉没睡醒,站在操场还是打盹。更难受的是每天跑要5000,对于一个刚到部队的人来说难度可想而知,虽然腿沉得像罐了铅,还是得坚持跑下去。正是这样的经历,才促成了他从一个学生到士兵的蜕变。

    在新兵连训练了几个月后,肖世军凭借自己的优异表现,入选侦察兵部队,这既是荣誉,也是挑战。侦察兵部队的每个成员都是从各队选拔的优秀士兵,因此,练习的强度更大了,除了完成日常训练外,还要练习攀岩、模拟登机等项目。

    在演习中,侦察兵要深入“敌营”,搜索一切有用的情报,在这个过程中,不仅需要勇气,还需要谋略,每执行一次任务,都是对他的一次考验。有时候,为了找到有利于侦察的时机,他在“敌营”外的隐避处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使他变得更加从容镇定。

    当兵期间,他从来没有回过家,“当见到家人的那一刻,我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想家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两年的部队生涯,从来没有和亲人团聚,那份浓浓的思家之情怎能掩饰!

    再次走在大学校园里,他感到一切是那么熟悉却又陌生。只是经过部队生活的锤炼,他已变得更加成熟。“我希望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学习当中去,为我以后的发展做准备。”他郑重地说。

 

   

郑仲文:“希望可以感染更多的人”

 

    听过《我的军旅生涯》讲堂的人对他并不陌生,这个景德镇小伙子从军营归来后,马上想到的是开一个讲堂,将自己在部队的所见所闻介绍给大家。

    谈及开这个讲堂的目的,他说:“我们每个人都会被周围的事物所影响,我希望军人的理念能够对我校学子产生积极的影响。”

    郑仲文出生在景德镇浮梁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他05年入伍的时候,父母对大学生入伍的政策并不是很了解,但看到儿子对部队的痴迷,最终都支持他的这个决定。

    在部队,他刻苦训练,兢兢业业地完成每一份交给自己的任务,先后受嘉奖一次,“优秀士兵”称号两次。

    获得这些荣誉,足以说明他在部队的刻苦。但他告诉笔者,日常训练外,他坚持写日记,两年的时间里从未间断过,笔者随手翻开日记本,看到这样的语句:“想锻炼就必须吃苦,但也要看吃苦值不值,因为最苦的并不一定是有前途的。”“无论是大路还是小路,总之要出发,总之要上路,只有在路上,你才能认识到自己有没有力量,有没有速度。”他说:“这600多篇日记,也算是我人生的一笔宝贵财富吧!”。

    正是在平常的艰苦训练加日常的积极思考,他逐渐成熟起来。来到学校后,以前的同学都可以感受到他的变化,集体观念变强了,纪律上也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他自己说:“部队比大学更加讲求统一,讲求集体,讲求任务。”看出来,他把部队的这种精神已经融入自己的内心,把它当成了自己一生的品格。

    这些品质只是他的一部分,他还告诉笔者,他希望在大学可以接触更多的人,做更多的事情来充实自己,如果有可能,希望可以在学校成立一个军事爱好者社团,让部队的精神在当代大学生身上生根发芽。

                                                                                                                             

                                                                         (记者  王珊珊 黄映隆 谢晋 综合报道)

 

后记:我校首批应征入伍的五名在校学生,除了吴凌涛参加工作,其他四人又回到了学校。他们为国家、为人民奉献自己的青春,并且在部队都有优异的表现,展现出了我校学子的优良品质,此举笔者对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相关阅读

 

一路走好,我们最可爱的人——学院为彭应琼5名同学举行入伍欢送会

投笔从戎 报效祖国——我校7名学子光荣应征入伍

我校七名大学生应征入伍

有关大学生应征入伍的政策规定

 

上一篇:我校举行2008年高校教材展
下一篇:我校学子在足球场挥洒激情与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