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宫瓷胎画珐琅研究:1716~1789》是目前国内外第一部全面、彻底、深入研究清宫瓷胎画珐琅的陶瓷历史艺术专著。该书从十八世纪清宫瓷胎画珐琅的历史演变,追溯那段从器物制造上所折射的物质史和心灵史。本研究确定了清宫珐琅作彩瓷研制生产时间最多历时73年(康熙五十五年~乾隆五十四年),阐明其地点、协助者、主导者、管理者、历任御窑督陶官、协造及作用;珐琅作的画、工匠的来源、姓名、分工、人数;与铜器珐琅生产及艺术风格的密切关系;与铜料供御的关系以及生产特点;分析它的胎质、造型、纹饰、款式、风格的演变;指出其技术与文化的链接和融合,具有聚技术、文化集成的两大特点。此外,清初对知识分子高压的政治环境迫使社会的精英“创造性转向”,他们由积极参政转向寄情艺术是清代御窑成功的条件之一。而“年款的激励效应”则使清帝们更加认真地对待御窑产品,使其质量、工艺更加精细,也是清代御窑成就的重要因素。御窑的性质可归结为独断性、垄断性、封闭性、奢侈性、象征性、脆弱性六个特征。宫中工匠心理变化是从“集体创造”到“集体抑制”的过程。清宫珐琅彩瓷为景德镇瓷业从十八至二十世纪的密集化生产提供了物质及精神样本。它也是顺应时代的民族文化融合创造的新势能在艺术创造上的象征。
清华大学教授陈进海认为“该论文是至今为止最为全面和深刻的对于清代陶瓷珐琅彩艺术的专题研究,显示了作者开阔的文化视野及反思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翟墨认为“本文是一篇优秀的从宏观世界重微观问题的论文,达到了致广大而尽精微。作者扎实的考古学功底和对资料的大量占有,全面了解和精当评述,使该论文达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吕成龙认为该研究是该领域首部“划时代的力作”,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我国当代陶瓷研究泰斗耿宝昌先生认为该著“目前研究清宫瓷胎画珐琅的艺术及历史最为完美和具前瞻性的大作,可谓多种学科研究的集大成者。” 该书由我国著名陶瓷研究大家刘新园研究员题字,于08年4月由北京文物出版社出版。
近日,该研究已被评为本年度优秀院级结题课题。
上一篇:我校举办教代会制度及建设培训班
下一篇:《我国陶瓷产业专利战略研究》项目通过结题验收